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下室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控制要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下室混凝土后浇带的施工控制要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后浇带是容易产生质量和安全问题的部位,如在施工过程中有些环节注意不到,往往会与设计初衷背离,给结构造成隐患,所以应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对后浇带的施工控制要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 地下室;后浇带;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 TU75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10-02

后浇带是现浇钢筋砼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施工缝,是为克服温度收缩、砼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不利因素而设置的。后浇带按作用可分为施工后浇沉降带、施工后浇收缩带、施工后浇温度带三种。

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处于长江漫滩地区,是一个高层建筑综合体,呈“品”字型布置,由1、2、3号楼组成,是一个集办公、客房、餐饮、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物业,总建筑面积为136000m2;1号楼地上33层,高度约156m;2号楼地上20层,高度92.3m;3号楼9层,高度54.8m;地上裙房1层;地下1层,局部地下2层,地下建筑面积为28000m2,主要为设备用房、停车库及人防工程。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底板及侧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8,设计要求地下室底板、墙板和顶板均设置贯通后浇带,后浇带宽度为800mm,梁与基础底板的钢筋不截断,且增设不少于原配筋20%的附加钢筋,采用比相应结构部位高一级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浇筑时间为两侧构件浇筑60天后。

2 后浇带设置及防水的设计要点

2.1 后浇带间距设置。后浇带位置的确定十分重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等对后浇带的间距均作出要求,一般以40米为宜,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8.1.3 条:对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的情况,亦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同时参照《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强制性条文的6.4.11条:工程口部、防护密闭段、采光井、水库、水封井、防毒井、防爆井等有防护密闭要求的部位,应一次整体浇筑混凝土。根据相关规范要求,为减小混凝土的收缩,以利于适当增大后浇带间距,从而避开人防密闭部位,该工程地下室部分的混凝土掺加了聚羧酸减缩、抗裂减水剂(掺量为胶凝材料重量的1.2%左右),该减水剂是在羧酸类接枝共聚物基体上,与具有减缩功能的特殊单元接枝而成的多功能减缩抗裂高效增强剂,具有降低水泥基材料早期水化热和减小水化放热速率的功能,可显著降低混凝土内部毛细孔中液面的表面张力,从而减小混凝土收缩,混凝土28天干燥收缩率较萘系类高效减水剂降低约30%,较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经与设计商定,该工程按照地下层数的不一,为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混凝土温度应力,将地下室及裙房划分为8个区,地下室后浇带间距设置为32.8~68.3m。

2.2 后浇带防水做法。《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2002第4.1.9条:防水混凝土的施工缝、后浇带、穿墙管道、埋设件等设置和构造,均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渗漏。一般后浇带的防水做法是两侧做成企口形式以及在板中设置遇水膨胀止水条,板底外贴止水带,但是企口形式施工难度较大,在底板钢筋较多的情况下,施工缝不易处理,人为干扰因素较多,遇水膨胀止水条不易固定,且如在浇筑砼前遇水膨胀即会丧失止水效果,板底外贴止水带容易受到砂浆的污染而不易清理干净。因此,与设计研究后,该工程地下室后浇带防水做法为在底板(板厚均大于等600mm)设置中埋式钢板止水带及板底增加防水卷材附加层来保证后浇带处的钢筋混凝土的防水效果。

3 后浇带留设的施工及保护要点

3.1 后浇带隔断做法。该工程后浇带采用钢丝网做隔断,由于钢丝网较软,必须采用钢筋支架支撑,钢丝网与钢筋支架绑牢,并在50mm保护层露口下方遇底板纵向钢筋处将下翻网片剪开,以防止因钢筋下部缝隙较大引起漏浆而造成混凝土不密实,影响后浇带处的防水效果。

3.2 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要点。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分层浇筑,尤其在止水钢板处的浇筑需密实,且待混凝土沉实后方能进行上层的混凝土浇筑,防止钢板下混凝土存在空洞或不密实而影响到混凝土与钢板的粘结性能。

为了防止混凝土浇筑中水泥浆流失严重,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控制振捣棒宜离钢丝网片在300mm左右,避免强振及贴边振捣,并且严格控制振点间距在400mm左右。在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毕初凝前,需用高压水枪及时清理后浇带内的浮浆,水枪清理不动的浮浆及时用长钎捣碎,这样即使有一些松散、松动的积沉物,以后清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3.3 底板后浇带的清理及保护方法。如后浇带内的积水不及时抽出,积水不仅会造成钢筋的锈蚀,时间久还会在后浇带混凝土接缝处的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泥膜,从而严重影响到新旧混凝土的结合。但是,底板内密集的钢筋不仅不易放置水泵抽水,后浇带下不平整的垫层也会造成多处积水不易清除。为便于后浇带内的杂物、积水等能够清理干净,根据一些施工经验,该工程在底板后浇带下设置了与后浇带同宽,且标高比底板底低约100~200mm的沟槽,沟槽向两侧做泛水,并在后浇带排水端头部位砌筑集水井,集水井上方的后浇带钢筋割断后放置水泵,用来抽净后浇带中的积水。

为防止底板周围施工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及混凝土、砂浆结块等建筑杂物大量堆积在后浇内而污染后浇带,在后浇带混凝土未浇筑之前,需在后浇带两侧50cm宽处,用砂浆做出宽5cm,高5~10cm挡水带,上口采用竹木盖板进行全封闭保护,盖板两边比后浇带各宽出50cm以上。

3.4 顶板后浇带模板支撑的设置。后浇带往往设在跨中1/3处,后浇带混凝土没有浇筑前只有钢筋相连,有些工程往往在后浇带未浇筑前即拆除模板支撑,或者采取先拆后顶的措施。拆模后该处形成悬挑状态,受力体系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跨度越大,悬臂也越长,由于上部结构各种荷载的共同作用,加上结构本身的自重,等于在后浇带的两端施加了大于使用荷载的向下应力,给混凝土结构自身产生内伤,影响到结构混凝土后期强度的继续增长,会使悬臂根部发生裂缝,严重的甚至在悬臂起点处发生整体断裂;先拆后顶的方式同样也不恰当地改变了结构的受力状态,达不到未拆模效果,有时还会产生新的不良后果。

因此,在模板施工中要把后浇带位置处的模板设成独立的模板系统,即结构砼成型,砼强度达到拆模强度后即可进行模板拆除,但必须保证在模板拆除时不会影响到后浇带的模板稳定。该工程的做法是把后浇带位置上设置一道宽1500mm的独立模板系统(即后浇带宽+每边350mm)与其它模板进行连接的施工方法。该部分的模板支撑系统同样亦要相对独立,两侧保留受荷支撑的排距不大应于1m(梁下根据梁的截面大小需增设双立杆支撑),支撑尽量采用上下可调顶托,下部支撑的纵横向水平杆及扫地杆均不能拆除,以保证后浇带支撑的整体稳定性。

4 后浇带的浇筑要点

4.1 浇筑前的清理。后浇带处的钢筋易生锈和弯曲,影响受力性能,浇筑前应对外露的钢筋进行除锈,松扣和弯曲的钢筋应重新绑扎和调直,确保钢筋规格、数量、间距符合要求;止水钢板的外露部分也易产生浮锈,落在钢板上的砂浆、板结的灰土等均会影响到钢板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同样应采用钢丝刷结合高压水枪的方式进行清理,将钢板上的浮锈、落灰等刷除后用水冲洗干净;后浇带两侧已硬化的混凝土面浮浆,特别是梁板钢筋边缘处由于漏浆而引起的孔洞和松动砂石必须清除,并对混凝土相对光滑部位进行凿毛处理,彻底清除后浇带内的垃圾和杂物。

4.2 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后浇缝属于刚性接缝,应优先采用补偿收缩砼,一般做法采用比后浇带两侧高一强度等级的膨胀混凝土浇筑,但浇筑完成后现场的保湿养护(尤其是壁板处的养护)从养护时间和保湿程度上往往都做不到位,这给地下室墙底板的抗渗性能造成一定的隐患。该工程后浇带混凝土同样掺加了聚羧酸减缩、抗裂减水剂,该外加剂与膨胀型外加剂相比具有低收缩的特点,且对混凝土的养护无需特别要求,正好适用于该工程持续保湿养护困难的地下室底板、侧墙,而从混凝土的质量上能更好的保证了地下室后浇带的防水性能。

4.3 浇筑施工的控制。为保证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应在15±5℃范围,且浇筑也应尽量参照后浇带间距分段实施,既可以防止一次性浇筑而产生收缩裂缝,又能够在两侧构件浇筑完成时间满足要求后能够及时分段封闭。后浇带分段处同样设置中埋式钢板止水带。混凝土浇筑前接槎处应浇水湿润和刷一道素水泥浆,并铺设10~15mm厚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砂浆,浇筑过程中应注意分层和密实,浇筑后及时养护。

5 结语

后浇带施工虽然已为成熟工艺,使用范围日益广泛,但如果施工不到位,亦会造成混凝土开裂、地下室渗漏等质量问题,因此后浇带的施工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以上对地下室部分的混凝土后浇带的各环节控制,使得该工程后浇带位置无开裂、渗漏现象,保证了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3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