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问”数学,重“问”更应重“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问”数学,重“问”更应重“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有效提问和设计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抓手,教师应该在“引问”上下足工夫,做足文章。注重提问的有效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问”教学模式是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引问教学模式方法指导

现如今,许多教师在学习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时往往偏重于教学艺术而忽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40分钟缺乏通盘考虑,结构松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我校推行了“引问”教学模式,在问题的提出、梳理、研习、延伸这4个环节中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新教学模式推行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注重提问的有效性,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但有些现象也令人深思:(1)由教师“满堂讲”变为教师或孩子“满堂问”,教师对问题缺乏有效地梳理与整合。苏教版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比较蒋丹梅

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行,对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比苏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教材的共性和不同,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关键词 教学改革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理念,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学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于这一变化,许多新课本不断涌现,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共性

1.它们都着力体现多元文化理念。人教版语文教材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都包括了民族文化、一般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地域文化、阶层文化等多种文化。从总体上看,既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外的民族文化;既包括精英阶层的文化,又包括普通阶层的文化;既含有城市文化,又含有乡村文化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群体的文化。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

2.它们都引进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如何实现各民族间的理解、尊重和和睦相处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国的启蒙教材,有必要介绍各个民族的文化。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所反映,人教版教材中的《藏戏》《雅鲁藏布大峡谷》《文成公主进藏》等描绘出了藏族的风俗礼节、风景以及藏族与汉族之间友好的情谊;《和田的维吾尔》《七月的天山》等描述了维吾尔族的风光和日常生活。但是,这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章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仅占课文总量的2.5%;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也只占了课文总量的3.1%。

3.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有关男性的文化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关于女性文化的比例则相对较少。在这两个版本的教材中,不管是从儿童类作品看,还是从成人类作品看,有关男性文化的课文都居多数。这些男性人物都表现出了坚强、勇敢和探究的性格特色,从而具有了较高的认同感。女性人物却仅仅被赋予弱小、温柔和贤淑的性格特征,除了苏教版教材中的花木兰、海伦・凯勒、桑兰以及人教版教材中的居里夫人以“强者”的身份出现以外,其他女性都是以弱小的形象出现的。善良、贤惠、顺从等是她们性格上的特征。

4.它们都反映了农村地区的文化,城市地区的文化所占的比重有所减小。两个版本的教材经过修改,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数量都较多。反映农村地区文化的课文多和景色、动物等有关,其中,大部分都出现在诗词和散文里。

二、苏教版教材创新价值的体现

在课程改革深入的前提下,苏教版教材的编委经过反思,不断地更新观念,进行自我超越,坚持“现代化、民族化、简约化”的方向来编辑教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以创新为指导。

1.编制教材的全新理念。教材编制的理念是指用以指导编制教材的思想。以往,编制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知识的学习为主,导致教材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在课程改革深入的背景下,用以指导编制教材的思想是:(1)处理好社会、儿童、知识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不仅要克服以往的错误导向,而且要防止所谓“儿童中心理论”的重新抬头。(2)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智慧结晶,而且要抛弃旧文化的糟粕,用于创新。(3)处理好层次性和基础性的关系。

2.注重对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儿童的长远发展。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要从小抓起的问题。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获益无穷。小学的教育并不只是传授专业知识,与其仅仅向学生灌输一些专业知识,还不如在学生小的时候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态度等方面进行教育、规制、指导。

3.内容健康、题材多样、多编少搬、文风朴实。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制时,文章都能够力求做到:立意新、结构新、题材新、角度新、语言新;弘扬民族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充满儿童般的情趣和对现实生活的贴近;反映现代的意识,体现时代的风貌;介绍各国的风情和兼容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着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现代气息的强烈洋溢。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不足

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有许多优点和创新之处,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

1.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编制的教材与实际的操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能够得到完全的改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培训每一次的培训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这种培训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局限于一部分人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没有涉及很深的内容。(2)每课的课后联系题都比较模糊和单调,这也给实际的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些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要求太过简单和模糊,对教师的导向和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很弱,在涉及联系时,学生往往感到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往往感到很难加以评定。如果每篇文章后面的练习题能够灵活多变,要求更加明确,那么,这一缺陷将会得到很大的弥补。

2.在选文方面的不足。选文对于一个课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好的选题,有了好的内容和材料,才能够有高质量的教材。(2)当孩子提出的问题粗而浅时,教师缺少相应的方法指导。(3)课堂教学仅仅是解决了几个问题,对应有的情感熏陶、思想启迪重视不足,导致“语文味”缺失。

教师如何“引”,我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利用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引问”教学模式的提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教好学生的愿望。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才能充分揭示课堂教学的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用问题来统领教学板块,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引问”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更适合采取用问题来统领教学板块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文章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在课堂教学时,无需逐段学习每个自然段,可以采用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教师只要在揭示课

题、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梳理出以下3个主要问题: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它的谜底又是什么?谜底能给人们什么启示?这就可以分3个板块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研习问题。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摒弃了烦琐的分析讲解,能更好地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精读质疑,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后抓住关键词句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问题。

《山谷中的谜底》这一课文中,第二个旅行者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弯曲,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并能从中受到启发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在学生初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谜底的第三自然段。教学步骤如下:①抓住谜底,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雪松有什么本领?②学生在合作讨论时紧扣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词句。③小组成员各自谈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教师参与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当点拨。④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讨雪松是如何运用弯曲反弹的本领达到最终目的的。⑤学生有感情地读“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一段话,突出“反复”一词,注意“积、弯、落、弹”这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想象暴风雪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压力之大,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与艰辛,认识到雪松是强者、胜利者。⑥再分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出他们各自真实、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这两段含义深刻的话在老师层层铺垫、巧妙引导下,学生能由质疑入手,再由浅入深地进行探讨,从文本理解到内心感悟都能有感而发,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以“问”引“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运用“引问”教学模式进行上课时,会有对于一些孩子语意表达不明,或者能够进行整合的几个问题缺乏有效引导的现象,而老师简单一句话、一个问题就会让孩子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学会提问的方法。

《北风和小鱼》一课中,孩子提出的问题千奇百怪,教师梳理出来的问题看似有用,其实与课文内容并无多大关联。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再作思考。“北风为什么要吹向草地、梧桐树、鸟儿?”对于这个问题可提醒学生:“我们可以换一种问法,将‘为什么’换成‘怎么样’?谁再来试一试?”经教师点拨,学生能很快将原来的问题做出改动。教师通过以自己的“问”来引导学生的“问”,将原先一个与课文内容不够紧密、实效性不大的问题变为了一个紧扣课文内容、具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提问的方法,增强了“问题”意识。

三、抓住契机,激活学生内心体验

“引问”课堂教学模式紧扣问题,问题的“提出、梳理、研习、延伸”4个环节层层深入,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北风和小鱼》是篇童话故事,“北风”和“小鱼”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这样的童话故事是能给孩子一定的情感教育的。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研习完所有的问题之后,趁着学生还沉浸在故事氛围中时,抓住契机,激活学生内心体验,学生就会由刚才的文本问题转向自己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