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能力建设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能力建设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互联网+”兴起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和工作地位被放大,这必然要求D书馆管理员的素质和能力与其相适应。文章分析了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现状,论证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信息素质和服务能力,指出: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还需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增强信息认知能力,熟练掌握互联网操作技巧,提升数字化、现代化和管理水平,坚持自学与集中培训、岗位培训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提升专业基础知识能力、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通讯应用能力、外语编译能力和信息能力及服务创新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建设

所谓“互联网+”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包括手机、平板等移动通讯网络),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发展形态发展,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等[1]。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标志我国“互联网+”的兴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引领图书馆改革、创新、发展浪潮的高校图书馆,要实现向数字化馆藏、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和网络化共享转变的目标,需要全面提升图书管理员的信息素养,全面提高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新信息的捕捉、检索、提取、甄别、整理与推介能力[2]。

1 高校图书馆员现状及存在的素养缺陷

勿须讳言,与高校教师比起来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普遍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表现在学历低,专业知识少,年龄偏大,性别比例不协调。其原因是学校对图书馆员素质的认识不足,认为图书馆工作清闲,是混日子、领工资的“养老”场所,不需要特别的专业技能,经常被学校领导认为是安排家属的理想之地。同时,图书馆本身在大学中的地位低,待遇差,不受重视,有才华者不愿委身于此,一些资深馆员年龄偏大,更新和补充的人员则多为学校领导干部、教师的家属、子女,从学校教学科研部门精简下来的人员,当地领导和一些要害部门的“特殊关系户”。这样的一支队伍,不仅缺失工作激情和职业精神,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知识结构严重不合理,信息素养、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难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和需要。一是缺少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等专业培训,一些高学历的馆员存在专业不对口;二是计算机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知之甚少或操作应用水平太低,远不能胜任21世纪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三是外语人才缺少,语言交流能力、编译能力与读者层次较高的现实极不相称;四是缺少服务的激情和能力,在开展知识导航、检索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与知识的综合分析与深度加工服务、做好与用户的沟通等方面,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知识和技能非但谈不上广博和精深,应用和创新,甚至基本要求也难以达标。在“互联网+”时代来临这一大背景下,与现代化图书馆发展与变革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2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能力

图书馆是时展的产物,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不仅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宝库、全社会文化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中心,在这个特定的场所与环境里,在“互联网+”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必须追赶时展潮头,在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的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具备完成工作任务,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个合格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要有爱国、爱馆、爱书、爱的职业精神;要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乐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型的无私奉献精神,有细心、耐心、尽心工作的心理素质[3]。意识形态和精神固然重要,但更主要是能力,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詹福瑞曾感慨道“图书管理工作需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埋头苦干、甘为人梯的服务精神的精神,但在新时代更需要技术手段和创新、进取、超强的工作能力”[4]。当然能力也是多方面的,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等等,笔者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技术性、学术性和创造性的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1 专业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图书馆工作而言,专业基础知识主要集中在图书学、情报学、档案学、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等专业知识和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包括图书馆的功能、构成、作用,图书分类、编目、检索,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传播,随着图书文献形式的转换,电子文献阅读传播的兴起,资料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信息量、知识量的几何级数增长,图书管理员除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需要与时俱进,力求一专多能,了解、熟悉和掌握更多、更完备的学科知识和新知识,如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影像知识、缩微技术等等[5]。

2.2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通讯知识和应用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单一学科不复存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综合性学科应运而生,高校图书馆工作增加了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并以缩影、光盘、声像、通讯等新技术为辅助,根据读者的具体需求而开展的检索电子资源、导航网上信息资源、传递信息、推送电子邮件、专利查询拓展、网上咨询等服务,形成存贮高密度、传输远程化、检索快速等新和图书情报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掌握计算机操作、网络通讯、数据库、开发维护系统、存储检索与处理信息等技术,不仅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现代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服务能力。

2.3 以英语为核心的外语编译能力

高校图书馆都收藏了大量的外文图书文献资料,要提高外文资料利用率,图书管理员必须要对馆藏外文图书的种类及其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在电子资源服务中,从程序编码,到网络搜索,大部分应用语言是英文,要完成为读者开展联机检索、网上获取外文信息资源、实现馆际互借、进行西文编目等等任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2.4 全面的信息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出版、传统馆藏的数字化转换以及众多联机数据库的出现,电子信息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主体,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是提供馆藏资源、帮助读者完成信息记忆,还要向多元化、深层次、广领域的信息服务发展,即完成信息收集和分析,帮助读者获取、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培养读者对信息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水平。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一种信息能力,而且是全面的信息能力。

全面信息能力,又称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适应信息社会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基本能力,即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及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6]。从文化层面上说,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要素,意识是先导,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道德是保证。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的先,馆员是信息产品的设计者、创造者、生产者、推广者和操作者,应该也必须具备以下全面信息能力[7]。

2.4.1 强烈而敏锐的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管理者和传播者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其信息意识不仅仅是要重视信息,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从制度和技术上保证信息传播渠道和环境正确、安全、有效、畅通,提供信息产品中注意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2.4.2 准确而及时的搜索能力。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身处高校,放眼世界,洞察秋毫,不仅要能够快速、准确地搜索到本馆的馆藏信息,而且还能够搜索到外部的信息资源,尤其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有效结合的新信息。

2.4.3 科学而实用的分析、处理和服务能力。对所有收集、提取和存储的信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必须及时进行筛选、整理,信息通告、导航功能、信息查询、教育功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获取的有用信息。

2.5 服务创新能力

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员的服务需要不断创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员既是文献信息的管理者和传播者,也是文献信息利用和教育者,通过创新服务,增强互动与交流,去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授之以渔”帮助他们掌握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能力、选择和使用基本方法和技能;鼓励并支持师生的一切教学、科研活动。

3 加强高校图书馆员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3.1 以制度奠定馆员能力建设的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但能力建设不是一种号召和倡导,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仅仅靠提高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开发、培养和提升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潜能和素质,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形成一种基础性保障。制度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与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视、支持和条件规范,资格准入制度和职业证书制度,激励政策的制定与完善。

3.2 以培训作为馆员能力建设的措施

能力是目标,建设是过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高校图书馆员的各项能力的提高需要也只能通过教育培训来实现,当然教育培训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要因人、因时而论,可以脱产学习,离职进修;可以是在职培训,边干边学;可以自我学习,函授自修;可以传、帮、带,相互讨论切磋。从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人才队伍和工作实际来看,能力建设首先要大力倡导坚持岗位自主学习,一方面大多数、普遍性的脱产学习不现实的、不方便;另一方面岗位自学可以学以致用,与时发展结合更紧;其次馆里要定时安排时间,集中进行专题业务学习,邀请专家举行讲座,一方面有利于监督,另一方面通过讲解、讨论和辅导,可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促进水平提高上事半功倍。再次,对于年轻馆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去”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会,接受信息含量高、知识层次高、创新能力强的脱产培训,与同行专家交流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8]。

3.3 以环境构建馆员能力建设的氛围

能力提高是隐性的内在变化,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团队的帮助和激励,周围环境的影响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内不缺少学习资料和方法指导,缺少的是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团结互助,协作奋进,良性竞争氛围,以学为荣,不甘落后的氛围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升华为一种孜孜不倦、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这才是能力建设柔性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最佳手段。

3.4 以激励注入馆员能力建设的动力

刻苦学习和蜕变升华需要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这种促进作用于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强制性的要求,还要有内在的迫切需要,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通过专门研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只不过发挥到20%-30%;如果施以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发挥到80%~90%[9]。这就需要合理的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对高校图书馆员来说,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最直接的动力,提高待遇和奖励标准是最有效和政策激励,在奖金发放、职称评定、职务竞争、岗位轮换等方面上不仅要考核图书馆员的工作业绩,还要从适应形势发展的角度检验他们工作能力的提高,这既是对馆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是一种素质增强和能力提高的人文关怀。

4 结束语

“互联网+”是时展的一种新形势、新环境,高校图书馆员作为知识服务的载体,更需要感知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尤其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要求广大馆员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树立创新意识、终生学习意识、知识管理意识和信息服务意识,只有能力建设卓有成效,才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形势。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型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培奇,张健.“互联网+”背景下建设与运营高校校园兴趣平台刍议[J].科技展望,2015(21):136-137.

[2]古金.“互联网”时代的学术生产[J].社会观察,2015(7):13-14.

[3]王向军.网络背景下图书管理员素质提升路径探讨[J].科技资讯,2015,13(28):184-184.

[4]吕英.网络背景下图书管理员素质提升路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6(6):49-49.

[5]郭明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素质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3):36-39.

[6]王玲.网络化图书馆管理员的必备素质和提升途径出版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10.

[7]常洪杰.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变革刍议[J].商情,2014(26):188.

[8]王玲.网络化图书馆管理员的必备素质和提升途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10.

[9]黄留忠.试析网络化图书馆管理员素质的提升[J].才智,2013(2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