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古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古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砚台,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浓浓的人文历史气息,是其他器物无法代替的。

汉代刘熙的《释名》中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说文》将砚解释为“石滑也”。砚台与笔、墨、纸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唐代时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晚唐时出产自安徽婺源的歙砚、东晋时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宋代时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制砚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之风,对现代人来说,古砚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100多个品种。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质外,创意、工艺是制造一方好砚最重要的。石材的大小、色彩、纹饰都是天然的,创意者要因材施艺,善用天然的形状、纹理、色彩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意境,达成天人合一的效果。而作为这些古砚的制造者,他们的名字也随着这些璀璨如星河般的名砚,在古砚的流传过程中,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历代制砚名家不少,但以江南一带为多。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果疏、鱼虫、楼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南唐中主李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汪少微为砚务官;汪少微:五代南唐时徽州(今安徽歙县)著名砚工,专事监督制歙砚的生产。由于汪少微对制砚颇有研究,制出了一批又一批名砚,受到后主李煜(李之子,公元 931-978年)的赏识,赐以“李姓”,故有些史料中称其为“李少微”,专门为官家制造石砚。李少微制砚所用的砚石就采自龙尾山,经他手制成的龙尾砚,除具有“温润劲建,发墨之利”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各自不同的天然颜色。比如他进献李后主的一只歙砚―“龙尾砚”,长约一尺,其上琢有36座山峰,重岩叠峰,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美不胜收,是一件巧夺天工艺术珍品,被称为“天下石砚之冠”。他所制作的“宝晋斋砚山”和“海岳庵砚山”到宋时为大书法家米芾收藏并被称为歙砚中之妙品。李少微较注重传授凿砚技艺,周全及其儿子都成为当时有名的砚工,并出现了“三姓四家十人”等众多的琢砚艺人。南唐元宗曾命周全师从当时的砚务官李少微,因此制砚精美,和李少微的儿子李明一起成为李少微的得意助手,同享砚坛。而在宋代信州(今江西省)铅山也出现了一名琢砚能手令休,宋代坡曾得他一方歙石雕琢的风字砚。在苏轼的《东坡题跋》中载:“祥符己酉得之于信州铅山观音院,故名僧令休之手琢也。明年夏于鹉湖山刻记,钱易希自题。”可见诗人对他所琢砚台之喜爱。

这些名家们为歙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他们的传世之作也歙砚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主李煜对歙砚也极为推崇,把歙砚、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

在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古称端州)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麻子坑,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端砚以石质坚实、、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汽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产生,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道艰辛而精细的工序。砚石开采,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从接缝处下凿,顺其走向采掘,无法用机械化,只能以手工为主。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弯腰甚至下蹲,有些地段仅能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端砚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主要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材料极为难得,又经过如此多的繁琐程序,这就更加要求制砚师们要有高超的技艺。广东虽以产端砚闻名于世,但雕砚艺人甚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始出现的罗星培算是一代大家。他擅长花鸟、虫鱼、山水、云龙、瓜果、梅雀砚的雕刻,作品构图严谨,古雅朴素,豁达端庄,具有很高的观赏及收藏价值,成为中国砚艺一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弟子多人成为国家级工艺大师和省、市级工艺师,著名制砚大师黎铿便出于其门下。其弟弟罗均培,自幼和兄长潜心学艺,1959年进入端砚工艺厂,其雕刻工艺风格独特,构图匠心独运,别具特色,擅长雕刻云龙、花鸟,对各个朝代的古砚有深入的研究,其雕工精细是民间端砚雕刻的翘楚。曾受总理的邀请,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石柱的雕刻工作。

砚台,代表着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浓浓的人文历史气息,是其他器物无法代替的。而制作这些历史文化代表作的雕刻师们,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地经历着时间的洗礼,在他们的努力下,使砚的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艺术高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在你手捧一方砚的时候,不论是何种砚台,从她的身上,你能读到的是一个制砚人的那颗不断跳动的创作之心。有这样的一方砚在手,足够让你去品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