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穿衣变奏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穿衣变奏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和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与冲击,也分享着改革开放的成果。3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进步,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辉煌!

就我个人而言,改革开放30年,没有坎坷的个人经历,也没有耀人的工作成绩。但3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3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我的个人生活。时光飞逝中,偶尔回眸,徜徉心里的是那许许多多的美好,那深深浅浅的记忆历久弥新。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太原郊区农村小镇,典型的工农结合家庭。父亲是供销社的采购员,常年在外,母亲一个人承担着7口之家的全部农活,很少有空闲,也没有经济能力来操心我们姊妹们的衣食住行。我在家中行老三,由于和弟弟仅差一岁多,两岁时我便和奶奶一起生活,于是我享受着比同龄人优越的“独生女”生活,但在穿衣上,仍然逃不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命运。那个时候,大人们整日为温饱问题而奔波劳碌,而对小孩子来说,能吃好饭穿新衣就成了最朴素的追求。

有时候我在想: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呢?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而那个时代的穿衣充其量只起了遮体、保暖的作用,根本谈不上美观。童年的我,依稀记得奶奶从供销社买回白色的棉布,放染缸里染成黑色、蓝色,然后让母亲给我们做成棉袄、裤子。1976年9月,我就是穿着棉布的花花上衣,染色的裤子,奶奶做的布鞋,走进了小学,而同样走进校园的小女孩们,大部分是穿着姐姐退下来的旧衣、旧鞋。能穿着新衣服走进校门,我感到无比的荣耀!

“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我们那个年代小姐妹的愿望,而能在不过年时就穿上新衣裳,让大伙儿羡慕时的那种满足和得意,现在的年轻人是不能理解的,如果有条件能穿上灯芯绒面料做的衣服的话,大伙就会围着你叫,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当时我上小学三年级,依稀记得那时供销社里开始出售的确良、的卡等面料,色彩也有一点点变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奶奶拉着我的手到供销社去买一块蓝色的的确良布料,商量着做成短袖衫。见惯了在现在人眼里环保又透气的棉布,忽然间去看“的确良”,我充满了好奇。用手去摸那布料,又轻又薄又致密,顿时对那块新鲜物件充满了期待,那高兴的神情和奶奶脸上所洋溢的喜悦,让我的记忆清晰而真切!当第一件的确良做的新衣服穿在身上的时候,我嚷嚷着,到处炫耀,还拉着奶奶去找在我眼里特会化妆的杨老师给我化了一“彩妆”,当一切就绪,我就拖上奶奶去照了一张相片,这张相片现在仍然在我的相册里。姐姐却因为没有和我一样的待遇而又哭又闹,可母亲最终也没能给姐姐同等的待遇,因为家里的布票要用于更需要的地方。现在想来,我的特殊待遇来自奶奶,当时的计划供给,母亲只能统筹安排。

我上初中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作为当地供销社的职工,他所在的柜组第一批选择了经济承包,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基金调剂,向国家缴纳所得税。这样,母亲和父亲一起做起了买卖,也迎来了我们家的春天。

由于父亲是供销社的采购员,经常走南闯北,所经善于捕捉流行,再加上当时我家已开始经营服装,因此我的衣服开始让同学们感觉新鲜。我比较深的感受是,过去是买布料做衣服,而现在开始有成衣穿了,而且买卖自由。到1984年,我要初中毕业了,要好的同学都在一起三三两两照相留念,此时父亲正好进回了一批新衣服,我便选了自己喜欢的一身衣服和同学一起去,结果让所有同学眼前一亮,他们争相打量,品头论足,急不可待的想要穿在自己身上,争着要照单人相时借去一穿。现在翻开相册看,上衣是领子上带孔雀蕾丝花边的套头衫,下身是一条喇叭裤,穿惯了当时常见的小翻领、V字领,猛一见带蕾丝花边的领口修饰,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喇叭裤那样夸张的裤脚,的确也惹人注意。那时农村新奇的东西少,服装单一,而我又有一双修长的腿,所以穿上那套衣服感觉很特别,只是老师对我说:如果人人都穿,那就不需要扫马路的了。表示了些许的不赞成。

现在回头来看喇叭裤,从它一开始出现就受到了多数人的反对,穿喇叭裤甚至被上升到政治的高度,着装者被视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流里流气”、“不三不四”。有些中规中矩的正经人家是不会让孩子穿这种裤子的。话虽夸张,却也说明问题,被禁锢了的思想要获得解放,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服装的态度开始趋于宽容理解。毕竟以当时的标准看,喇叭裤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裤型,穿在身上比那些又肥又大的直筒裤漂亮许多。它后来逐渐在青年中流行,穿的人多了,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这种最受争议的服装,最终被人们接受,成了风行一时的主流裤型。

高中和大学时代,服装无论从色彩上、款式配饰上都有了变化,但感觉变化不是很大,也就印象淡薄,但是,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西服好像是那个年代的主流衣服,有一段时间流行将校服,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吧,我也曾经赶制一身。穿西装的时代,男女西服的颜色依然差别不大,只是样式稍微不同,主流色彩仍是蓝、黑、灰,如果不是发式、鞋子、配饰等其他因素做参考,从后影恐怕是男女不辨的。不上班的时候也穿正装,这也算是那个时候的中国特色吧。不论怎样,西装丰富了我们的服装组合,流行时间可能也是最长的吧。

等光荣地成为一名教师,准备走上讲台时,我觉着西服仍然是我走上讲台的首选,由于在大学期间学习了服装裁剪,因此我准备自制一身西服。于是我从家里选了一块布料,花了3天时间,在母亲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

要说服装飞速的变化是近10年的事。9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大踏步提高,衣食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装也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淡出(正式场合除外)。我觉得自己被禁锢了多年的爱美天性似开了闸的闸门,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忽然觉得一下子解放了,衣服开始出现不同的色彩,花样翻新,走在街上女人味越来越足,曲线美得到了最大展示,服装的更新换代日益加快,很多时候,刚买一年的衣服就感觉过时了。此时,我才觉得自己真正走上了穿衣的最高层次,在享受服装美。

人到中年,我却开始研究服装美,体会一件衣服,不仅要穿得美观、得体,更要适时、合俗、应境,还要舒适、有益于身体健康。我开始追求服装整体美、色彩美和流行美的统一。

在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我发现购买衣物的场所也发生着质的变化。过去为买块布料,只能去供销社,改革开放以后,购置衣物从卖方市场过度到了买方市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店万店街面开”,品牌商店比比皆是,应有尽有,爱美的女士们在家门口也能选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衣服了。

更让人眼花缭乱的是网上淘宝,周围年轻的同事们正通过淘宝网购回一件一件中意的衣服、鞋子、配饰等,大有取商场而代之的势头。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我常伏在窗前,看热闹的街道,看远处的灯火,看车水马龙,看路上佳人的时尚衣着和靓丽饰品。然后在想:以后还会发生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用30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责编 卫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