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熟读成诵,敲开初中古诗文阅读大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熟读成诵,敲开初中古诗文阅读大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培养中学生古诗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使其好学乐学的有效举措。只有让他们熟读成诵,才能促进他们敲开初中古诗文阅读大门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培养兴趣;改变模式;熟读成诵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阅读古诗文不仅能带给我们语言上美的享受,还能愉悦我们的心情,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厚我们的文化底蕴。但大多数初中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和阅读,毫无兴趣,更不讲方法。如何引领初一学生走进古诗文作品的情感世界,培养良好的古诗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话题。

培养初中生古诗文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是使其好学乐学的有效举措。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教学中要用诵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引导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增加人文底蕴;只有让他们熟读成诵,才能促使他们敲开初中古诗文阅读大门。

一、激发学习兴趣,叩开陌生艰涩之石

面对大多数古诗文,学生会望而生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范读起很大作用。教师诵读不仅有示范作用,且架起作品与师生间沟通的桥梁,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带动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的情境氛围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能使平面的课本语言文字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使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内容形象

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从而营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很高,对课文的把握较深、较快。

二、授以诵读方法,拨开迷茫无措之雾

初中语文课本中所节选的古诗文大都意境优美、语言精妙、节奏明晰。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揭开迷蒙头纱,拉近古今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教给学生诵读方法,指导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1.明确要求,正确流利朗读

朱熹先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大量长时间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形成一种微妙的语感,往往在朗读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而不会出现断裂的现象。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地就能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2.掌握思路,深入理解赏读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3.发挥想象,融入意境品读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激发其想象。古诗文的语言高度凝练,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填补文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三、改变教学模式,回归传统教学之门

长期以来,古诗文背诵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读文章、析字词、译文句”的教学模式,把背诵的任务留给学生课后完成。理解固然可以帮助记忆,但记忆同样可以促进理解,理解的东西仍然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背”是学会语文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要从战略意义上,充分而合理、有效地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我在教学模式中大致运用这样的模式:预读课文,读懂题目,拓读作者和背景;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响课文,读畅课文;诵读课文,发现疑难,读解文意;悟读课文,走进文本,体会意旨。

总之,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课堂回归传统,熟读成诵,敲开初中古诗文阅读大门,为学生展现精彩丰富的文化世界,散发含蓄甜美的语言之馨。

参考文献:

李山林.试论语文教材的知识引导[J].语文建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