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生活课堂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新增设的必修模块,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职能。高中政治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巧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破解重难点、设置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502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新增设的必修模块,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共同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内容。教材序言中提到,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可见,文化生活的功能更侧重于传承、创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更要让中华民族之魂植根于每一代青年心中,共同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新的课程设置,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材的内容和知识,更需要教师同步更新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然而在文化生活的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是过于依赖教材,课程资源单一、贫乏,脱离学生实际,缺乏创新性、趣味性与时代性。教学仍然是沿袭传统的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这样被动的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挫,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从而也极大地降低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探索提高文化生活课堂实效性的方式方法,也成了教师重要的教学使命之一。
一、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生活课堂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运用。”因此,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无疑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乡土文化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与关注。
所谓乡土文化资源,意指学生所在的市(县)区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成果,包括当地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看,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说,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可以为文化生活的教学拓展另外一片天地。
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生活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课堂实效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需要。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曾说过:“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人的精神就是立足大地,仰望星空。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由此可见,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生活教学中,具有非比寻常的重要教育意义。
二、巧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文化生活课堂实效的策略技巧
乡土文化资源来自于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本土特色,教师可以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渗透,以提高课堂实效。
(一)巧用乡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导入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效果如何,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知欲。以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生活课程导入的材料,可以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让学生觉得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从而激起求知欲。
比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首先设置了“说一说――贺州传统文化知多少”的环节。笔者先是逐一展示贺州具有不同传统文化的区域地名,包括贺街镇、信都镇、富川县、黄姚镇等,然后逐一让学生畅谈当地的典型传统文化。学生饶有兴趣,争先恐后,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如数家珍:贺街的浮山歌节文化,临贺故城文化,信都的赛龙舟文化,富川的盘王节文化,黄姚的古镇文化……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的兴趣,还有洋溢在学生脸上的对于家乡文化的骄傲与自信,而这也为接下来学习如何正_对待传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巧用乡土文化资源破解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理论性,如果不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很难理解、领会相关知识,这会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的发挥。同时,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文化生活教材大多由国家统一编制、统一配发,所引用的教材案例无法兼顾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在心理层面上,学生感觉与之距离较远。为了破解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挥其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比如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课中,“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提高课堂实效,笔者巧妙地以贺州客家文化为背景设置了相关环节。首先笔者设置了“走进贺州客家山歌文化”环节。先是让班上的客家学生亲自演绎贺州客家山歌――《月光光》,而后展示客家人创作《月光光》过程的材料,让学生讨论、领会,概括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这一结论。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了,会忘记;我看了,会记住;我做了,会理解。”课堂上学生的亲自演绎以及对乡土案例的分析,不仅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拉近了家乡优秀文化与学生的距离,使得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为了突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这一重难点,笔者接着又一气呵成设置了“走进贺州客家菜酿文化”环节。笔者先展示了以前贺州传统的单一菜酿――豆腐酿,然后发起交流话题:“当代贺州菜酿还包含哪些种类?”笋酿、苦瓜酿、蘑菇酿、瓜花酿、茄子酿……学生把客家菜酿美食娓娓道来,心情显得异常激动!而笔者补充展示的豆芽酿更是使学生感到惊奇,感叹客家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最后笔者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贺州客家菜酿能由单一的种类发展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种类呢?原因在哪里?”在这一环节里,通过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就上升到了理论层次,理解了课本知识。
(三)巧用乡土文化资源设置探究活动,深化课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指出,“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因此,探究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有探索、有交流、有对话,不仅发展了智力,更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较为单一,仍以接受式的被动学习为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探究活动的设计重理论、轻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缺乏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不高。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可以针对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课内外的探究活动,唤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比如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课的最后环节中,我们以学校所在的贺街镇独有的古城墙文化为背景,设计了如下探究环节:“请作为新时代文化创造者的我们为当地贺街镇的古城墙文化发展进行创新设计,让我们的古城墙文化永葆活力。”这一以乡土文化资源为背景的探究活动的设置,不仅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与责任意识。
“一寸乡土,一份情怀。”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粥一饭,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树立乡土文化资源意识,有利于教师从中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贵素材。而让我们的乡土文化大放异彩,让世人发现它的美,领略它的美,不仅是我们提高文化生活课堂实效的需要,更是我们对于家乡发展应尽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