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作品中语用预设的作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作品中语用预设的作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用预设是写作者组织语言信息的一种策略。作为一种语用现象,预设在文学语篇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提高语言组织的情景性,凸显重要信息,增强语篇衔接能力,同时还可以强化文体效果。

关键词:语用预设 文学语篇

引言

“预设”亦称“前提、先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语言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语用预设的上述特点可以用来分析或构建文学语篇。文学语篇构建者往往巧用预设来构建一个语篇世界,并期望读者通过预设理解语篇中的虚拟世界,洞察微言大义。因此,本文拟谈谈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的作用,希望能对此类研究做些补充。

一、文学语篇的情景性

在语篇的产生过程中,可以进入语篇信息流的事实或事态是庞杂的,说写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信息统摄到语篇中来。通常情况下,说话者把假定受话者已经了解或被认为是没有异议的信息作为预设信息,引而不发,从而提高语篇的情景性。作家爱伦・坡在他的推理小说《毛格街血案》中首次推出大侦探杜宾时用的是典型的正向指称预设来提高文章的情景:

……我在当地结识了一位名叫西・奥古斯特・杜宾的法国少爷。这位公子哥出身富贵来自一个非常好―――确实是名门子弟,不料命途多舛……!

下文中还用了“这个人”“我的朋友”,最后才用“他”来指代。其基本预设走向是:杜宾――法国少爷――我的朋友――他。在文学创作中这种名称的转换自然而清晰,叙述者充当介绍人角色,使读者对这位侦探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感到亲切。

二、文章信息凸显

语篇组织者组织语篇的目的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图,使其产生既定的效果。在语篇中,有时一个文化信息的预设就能传达影响整个语篇效果的关键信息。何自然在《语用学导论》中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往,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娥,日日画栏独凭。

燕子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代表信使。燕子来了,却没带来任何消息,词人心中充满了失落、幽怨与惆怅。词人没有描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却对燕子的回归时间、飞翔姿态、筑巢习性等人所熟悉的方面逐一描写,貌似喧宾夺主,但恰恰取得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表达效果。

三、文学语篇的衔接

预设不仅能够突显信息,提高语篇语言组织的经济性,且有助于形成一个结构紧凑、衔接紧密、意义连贯的语篇整体。语言学家Ducrot指出:“预设的基本功能就是为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一个框架。预设限制着语篇后续语句的选择范围。语用预设作为交际过程中的背景信息,构成了交际双方的共有场。它表现为:时空上近的、简单熟悉的、具体有形的、符合人们常规认知模式的事态或理想化认知域。这些百科知识将作为语篇的出发点(即旧信息),也是新信息的增长点。同时,新信息又作为下一信息的增长点,依次推动着语篇信息的发展。为了达到预定的交际效果,在交际过程中,发话者需做到:①对受话者的认知方式及水平做出恰当的估价,也即寻找共有场;②对语料进行剪裁,做到详略得当;③斟酌语码呈现方式。上述三点就保证了信息具有最佳的可及性,就受话者而言,信息的可及性越高,语篇的连贯性就越强。例如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本例中,孟子对梁惠王巧用预设,提出三问。孟子从小到大,由远及近,最后矛头指向了梁惠王。孟子的第三问让他措手不及,他无法给出与前两问类似的答案,也不能给出否定回答,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敷衍过去。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打乱孟子的三问顺序,那就达不到交际目的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预设具有隐蔽性、主观性、单向性的特点,也让我们看到语用预设对语篇衔接的重要性。再看一例。

[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

这是《西厢记》中《拷红》一节的对白。红娘利用多重语用预设,层层推进,陈述利害,终于让相国夫人答应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首先,从道德上看,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于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相国夫人来说是不言而明的。红娘作为封建礼教的反叛者,她未必认同这些价值观,但相国夫人定然会接受,所以她将其作为第一重语用预设。其次,从事理上讲,知恩图报乃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这是人们都赞同的处事方式。这是第二重预设。再次,从法度层面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治家不严可能获罪,这是第三重预设。红娘充分利用中国人崇尚面子的心理,巧用预设,一一击中了相国夫人的软肋,给对方设置了道德、舆论、法律三重压力。迫于无奈,相国夫人只得答应这桩婚事,也保全了自身。

上面两例说明,语用预设传达的是发话者对受话者的知识状态的假设,它不要求一定为真,也不一定是交际双方所共知的,但它必须是发话者的一种信念,并且至少是交际双方没有异议的或能为双方所接受的。

四、文体效果

确切地讲,语用预设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和语言组织模式。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的假设将双方所认同的信息以隐含的方式表述为预设命题,并以此作为信息传递的背景信息或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预设表达的一般是文学表达中已经确立的事实或合乎情理的事态。如果预设信息与文学表达中的一般事理发生矛盾,就会产生预设冲突――语篇世界突破了心理预期。在文学语篇中,巧妙运用预设冲突可造成或幽默,或荒诞,或讽刺,或强调的语用效果。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前九句酣畅淋漓,刚健亢爽,让人情绪不断高涨,而尾句“可怜白发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迥然不同的情感,它打破了人的心理预期,将人带入低谷。我们在感受到巨大心理落差的同时,也体味到词作背后词人没有直接表露的情感---既有“怀瑾握瑜兮,穷不得所示”的悲叹,又饱含着对友人的勖勉。

上例中的叙事方式,从修辞角度讲,属“突降法或衬跌”,它是为了谋求特定表达效果时常用的方法。实质上,许多修辞手段都是利用预设冲突来实现的,语用预设与修辞也是相关的。

参考文献

[1]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2]索振羽.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