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喀秋莎》曾风靡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喀秋莎》曾风靡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莫斯科红场阅兵式,《喀秋莎》的旋律是少不了的一环。我对《喀秋莎》这首歌有种莫名其妙的狂热,甚至和历史时代情怀都没有关系,只是单纯地因为这首歌本身。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弹吉他唱小清新民谣时,常常被我欢快的一句“我们来弹《喀秋莎》吧”,弄得大家面面相觑。

当然对这歌有情结的不止我一个,很少有一首歌像《喀秋莎》那样有过无数个语言的版本,不但俄罗斯本国,甚至他们从前的敌人也热爱这首歌,我所知道的就有超过12个语言的版本。在战争之后的漫漫岁月里,有无数个摇滚乐团、电子乐团、DJ对它不断加以翻唱改编。

《喀秋莎》常常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首俄罗斯传统民谣,其实它是一首作曲家谱写的政治宣传歌曲。可是这些歌的意义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早已“偏离”了它原始的面目,生长出另一个全新的自我。对于中国人来说,这首歌变成了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时代情结:对于白桦林、手风琴、那个纯真的年代一去不复返的追忆。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发生了战争,苏联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了一首抒情诗《喀秋莎》。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完胜日本关东军,但《喀秋莎》当时并未因战争的胜利而流行开来,而是在两年之后的卫国战争中,这首歌才伴随着炮火硝烟传遍了整个苏联。战后,苏联政府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首例。

然而喀秋莎究竟是什么呢?它既是俄罗斯常见的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的爱称,也是苏联卫国战争时候一种火箭炮的名字,这个火箭炮还有一个昵称叫作“斯大林的管风琴”。

20世纪30年代末,年轻的苏联火炮设计师利昂契夫发明了一种新式火炮,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以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并且成了德军最恐惧的武器,也就是从那以后,“喀秋莎”成了苏联炮兵的首选武器,只要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都会大量使用,甚至“喀秋莎”也成了苏联红军的代名词。有趣的是,苏芬战争时,芬兰军队也有一种恐怖血腥的武器,同样也有一个无比温柔的名字:艾玛(Emma)。

当苏军终于攻打到柏林城下时,他们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臼炮轰击柏林,每一颗炮弹都有半吨重。与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还有成千上万蔚为壮观的“喀秋莎”。

战争中的爱情歌曲与爱情一样总是弥足珍贵,随着战争的深入,歌颂浪漫爱情的《喀秋莎》在世界各地传唱。在意大利,《喀秋莎》变成了《风的嘶吼》。1943年,意大利人用《喀秋莎》的曲调重新填了歌词,这首歌和《游击队员之歌》一起,成为意大利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最著名的歌曲,甚至比意大利的国歌更加深入人心。

或许人们根本不会想到,作为二战时的敌对方,日本《喀秋莎》的版本竟然是最多的。其中,加藤登纪子的传统民谣版本非常受欢迎。另外,中国人熟知的《四季歌》的演唱者、日本著名老牌乐队黑鸭子也创作了非常好听的日语版《喀秋莎》。日本之前有一部动漫《少女与战车》,也把它选为主题曲。

(摘自《国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