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岁月静美,尘世安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岁月静美,尘世安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我曾提到:米沃什诗作坚硬、宏大、深奥,多鸿篇巨制,于我而言更喜欢他的那些短制,一方面易于领会,另一方面它们是米氏作品中不可或缺也是最为明亮的部分,表达了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我想,写此类文字,他一定是非常快乐的。《-小时》正属于此类作品,短小精悍,速度快,爆发力强,三言两语之间就能抵达事物的本质。

除了上述特点,这首诗最吸引我的就是它内在的韵律,犹如欢快的鼓点,又好比波涛一浪接着一浪,密不透风,纵横恣意,与诗人快乐自在的状态一脉相承。下面我们一起来读几遍,试着大声读出来:

叶子在阳光中闪亮,野蜂热切的嗡鸣

来自远方,来自河的那边,游荡的回声

和一只锤子从容的声响,不只给我一个人带来

喜悦。

在五种感官打开之前,比任何初始更早

它们就做好了准备,等待着自称为凡人的人们。

这样他们可以像我一样,赞美生活,即幸福。

(光译)

2

情景还原。

类似的场景,或者说经历,我们并不陌生。

我更愿意把季节设定为四月底或五月初。寒冬已彻底退去,温暖的气息松开了四肢,人类和万物的四肢,生长呀,你目之所见,每一件事物都在生长的途中,新鲜的树叶,一尺高的芦苇,嗡嗡嘤嘤的声响……

上午,九十点钟,太阳爬到了半空中,它把金粉洒在每一片新鲜的叶子上,像一群孩子躲在门后面用小镜子晃你的眼睛。你在花园里干活,一群野蜂围绕在你四周,嘴里叼着嗡嗡的口哨,没有人打扰到你和它们。人们在上帝安排的位置上,干着一千种工作。

世界仿佛停止了运转,你感觉不到时间在变化。当你从蚕豆的阴影里拾起头来,你听到远处,河那边,有隆隆的声响传来,但你不确定那是什么――大地在喘息,兴许是春风摇动着森林?你能确定的是那只锤子,不紧不慢地敲打。不紧不慢,对,就是这样。舒缓、从容、有力――仿佛是在给我们的生活校准,又像是定音鼓。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这份喜悦也传染给了每一个人。

于是你说:一个人只要心怀感恩,懂得自足,他就会赢得上帝的眷顾。而所谓幸福,恰恰是赐予和奉献,并真心地赞美。

3

1950年,米沃什调任法国主管文化的一等秘书,从经济收入到社会地位,应该说非常好了。但老米就是老米,由于看不惯波兰政府的一些做法,1951年他自我流放,相当于主动和祖国断交,被动切断了和国内的绝大部分联系,包括他的家乡、朋友和读者。

1951年到1961年,是他最为黑暗的日子,但他坚持了下来。1961年,老米终于定居美国,此后生活渐渐稳定,从个人精神到创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1971年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礼物》:“多美好的一天呵!花园里干活儿,晨雾己消散。蜂鸟飞上忍冬的花瓣。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我想占为己有……”

对于祖国人民曾经的创痛,人类正在经历的不幸,他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也因此,撇开他的创作成就不谈,就是他的那份道德感,也让大部分诗人望尘莫及并深感压力。

但他没有沉浸于此,而是在伤痛之上,更看到希望。他相信文字的力量,他需要他的文字在揭示本质的同时,更要给人们以温暖和希望。挺起身来,面向现实,他颂扬美好的生活。

这首《一小时》,应该是《礼物》一诗的延续,表达了诗人自在闲适、宽容愉快的心境,以及唯有奉献和感恩才能获得幸福的世界观。

一首诗就是醒着的一个梦,特朗斯特罗姆如是说。

4

回到写诗本身。

前面说过,这样的场景我们都很熟悉,但有谁能在短短的七行内,表达得如此通透和饱满,如此摇曳生姿?

我想追问的是:这样的词语和思想,他是如何找到的?作为学习者,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不断地向他靠近?这样的写作究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1)先看看这首诗中的词语。诗中有这样一句:在五种感官打开之前。置身其中,你听到、看到、闻到、触摸到、品尝到会有很多,可以说是纷繁复杂。让我们写,可能会这也不舍,那也不放,最后哕里哕唆,拖泥带水,反而把当初最想表达的意思给淹没了。

老米很清楚该怎么做,他选择了叶子、野蜂、回声、锤子等,然后用魔幻之手,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几句话就画出了一幅春日图。

所以说,思想不是捆扎万物的松紧带,而是剖开万物的手术刀,它让我们深入并窥见。

(2)对这些词语的修饰。一个面目朴素的词,因为修饰而变得不同凡响。这就是修饰的力量,因为它让这些词语回到了最初,散发出野性鲜活的光泽。

叶子,闪亮;野蜂,热切的嗡鸣;回声,激荡的;锤子,从容的声响;五种感官,打开之前;人们,自称为凡人的。

(3) 一首诗的书写,其实是诗人内心能量的转移:把内心聚集的能量,用文字的方式转移到纸上,人们在读这样的诗歌时,通过自身情感和经验的补充,进而在内心获得相应的能量。诗歌写作必须有灵魂的参与,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4)诗歌的饱和度。像这首诗,在每一个点上都做得很到位,诗歌体量虽小,但内力充盈,声若洪钟。这就好比一个人,虽身高臂长,然而头脑空空,再魁梧也只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体量小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大诗。

这样的诗歌通透、光亮、美好,启迪和感染人,也因此,这样的诗歌才能传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