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戏醉人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戏醉人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家乡,每到秋冬闲暇、新春正月之际,炊烟飘荡在山梁,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村头的树梢,菜饭的清香温馨地萦绕在屋前场后,这个时节,各村庙宇菩萨的生辰到了,乡民的婚姻寿辰,也挑拣在这个时节举办,于是,演采茶戏的剧团便被请来了助兴。

当夜幕降临,早已准备好的演员便来到舞台边,乐手们各就各位,嘹亮的唢呐、喧闹的铜锣顿时响遍整个村庄。这开场锣鼓一响,村民的心都被吸引了来,姑娘们扔下了绣花帕,婶子们搁下了没洗的碗,儿孙们为长辈搬来凳椅占好了有利地点,小贩们提着马灯摆开了张。

首先,几个小丑演员偶尔上场翻几个筋斗,逗个乐,待到锣响三遍,戏团的团长便会携全体演员上台亮相,并报出当晚演出的节目。直到这时,演出才算真正开始,观众也会自觉地安静下来。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也爱看采茶戏,他们看戏并不在乎演什么剧目,也不在乎能否听清剧中人物的说词、唱腔和演技,他们图的是那份热闹,图的是同年好友、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聚在一起的好心情。而老年人则不同,剧团一进村,他们便会打发孙子孙女在靠近舞台的前面摆好椅子,占据有利位置,演出还没开始前,就带着一壶浓茶和瓜子等零食,早早地坐好等待演出开始。他们不但要看演员的演技,更要听戏的说词唱腔。其实,好多戏目他们都很熟悉,演员唱了第一句他们就能接着唱第二句,但还是喜欢看,每当听到入迷处,他们会微闭了双眼,摇头晃脑地跟着戏情自个哼唱起来。

演员们穿着古色古香的服饰,演着古老的剧目,扮着古老的人物,那悠长的古老唱腔在夜空里飞扬,穿越于清凉的山水之间。看戏的村民们越发看得聚精会神,听得如痴如醉。

就这样演着看着,待到半夜时分,戏演到一半时,演员乏了中场休息,吃吃宵夜。就在这当口,场外卖小吃的商贩热闹了起来,他们排成一圈,炸米果的、卖花生的、卖甘蔗的、卖水酒和粉干面汤的应有尽有。看戏的人们纷纷携亲找友,选购合口的小吃共同品尝,边吃边议论着刚才的剧情和演员的演技,一个个指指点点,眉飞色舞,津津乐道。

采茶戏,是一种富有乡土生活气息的江南地方戏曲,从源自江西赣南,延伸于福建、广东,甚至到浙江、湖南、广西,分布广泛。自古以来,南方茶事兴盛,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南方均有名茶列为贡品,民间都为繁荣的“茶事”而载歌载舞,茶事兴盛,茶园便享有声誉。一处兴旺的茶园,在茶叶生产中,都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这就是采茶,也称摘茶。而采茶则大多由女性担任,在翠绿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茶女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劳,也抒发了感情。由于她们唱的山歌内容多取自茶山情景,有打情骂俏的,也有互相取笑的,轻松而活泼,所以当地群众便称它为“采茶歌”。

“春来采茶时日长,白白茶花路两旁。大姐回家报二姐,头茶不比晚茶香”;“秋来采茶茶渐凉,家家裁剪做衣裳。别家做起郎装着,我家做起入空箱”。这种采茶歌语言和音乐闲逸质朴,野趣活泼。后来,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常常是在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这样,便成为了采茶戏的最早雏形。

清乾隆年间,陈文瑞《南安竹枝词》中曰:“人说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年,长日演唱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早期的采茶戏,其演出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两个茶女和一个男角,故又称“三角班”,男角称“茶童”,手摇纸扇,穿插其间。

近年来,一般是只要十几名业余采茶戏爱好者们聚在一起,各自带来唢呐、锣鼓、二胡等乐器,添置一些简单的演出行头,一个采茶戏的演出团就组成了。他们先是抽空自编自演或移植剧目,待练到八九分时,便免费为乡亲们演出,并请县文化馆和剧团的老师来进行评点、改进。如此几场演出下来,演员的技艺大大提高,同时,名气也会大增。这样一来,他们不用做广告,自有邻村的人上门来请他们去演出。

采茶戏的演出一般在夜晚,因为无论男女老少在夜间都有空。演出舞台一般搭在村庄的晒谷坪上,寒冷的冬天,则在祠堂内演出较多。

采茶戏剧团,在群山延绵的丘陵地带的客家山乡,以其缠绵悠扬的唱腔,如诉如泣的道白,喜乐哀怒的剧情,传承着古老的客家文化,歌唱着当今村民的舒心日子,唱出了村民们的欢乐和向往。

采茶戏,将村民的岁月唱稠,将他们的心儿唱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