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困惑”引起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困惑”引起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本刊2004年第11期发表了《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等一组文章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本期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另外,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来自印尼的航班成为“记者接机团”关注的焦点。但是,上海《申江服务导报》记者徐灿在面对灾难后的乘客时,决定放弃这次机会难得的采访。我们也转载他们的文章,相信这对于记者如何面对灾难的困惑及思考,不无启发。

2004年11月12日出版的《中国摄影报》以《一名新记者的困惑引发讨论 摄影采访不可如此“赚眼泪”》为题,转载了李宁源的文章,并就这个话题采访了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

广州《新快报》编委、摄影部主任李洁军提出,记者的行为不仅反映出自己的新闻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和综合素质,往往也代表一张报纸的新闻态度和办报理念。在重大新闻现场,摄影记者应该学会等候,抓拍、转换场景、含蓄的表现手法、侧面拍摄等都可以,就是不能干预新闻事件。但目前,的确有个别摄影记者老把自己当成现场主角,煽动现场气氛,指手画脚,导演摆拍。不然也不会有这场闹剧。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图片网络中心主任张蔚飞认为,这种采访方式之所以呈愈演愈烈之势,主要应“归罪”于整个新闻界,尤其是那些把握导向的责编、主任、总编们。其深层原因在于:精彩新闻不能采取非人道手段、不能以牺牲新闻职业操守去获得这一基本准则在新闻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盛希贵认为,新闻报道要讲人文关怀,要有爱心。无论采访拍摄什么题材的新闻,尊重人应当是最起码的标准,该不该拍摄,该如何拍摄,都应以不伤害被拍摄对象为前提。不尊重他人意愿,伤害其感情的采访拍摄有损于新闻工作者形象,伤害被采访对象就可能是伤害媒体受众,伤害受众的最终结果是伤害媒体自身,且类似行为已经超越了道德范畴。他提出,采访拍摄首先要尊重被摄者意愿,征得其同意;第二,要尊重被摄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感情,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第三,在文字说明写作上要注意措辞,不要煽情,要考虑被摄者的处境和心情,要实实在在地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