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和处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和处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3例胎盘早剥患者的资料。结果 74.7%患者出现阴道出血,63.9%出现胎心改变;出现过胎膜早破妊高征的孕妇分别有32例和25例,B超检查和胎心监护合并后的诊断阳性率比单纯用B超检查或胎心监护高(P

【关键词】 胎盘早剥; 诊断; 处理

胎盘早期剥离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起病急、发病快,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母儿生命,早期诊治有利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1]。本文对2005年7月~2011年6月本院发生的胎盘早剥病例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7月~2011年6月入住本院分娩的产妇8432例,发生胎盘早剥者83例,发生率0.98%。患者中初产妇45例,经产妇38例;年龄19~38岁,平均(27.8±3.5)岁;发病时间为孕周21~28周6例,28~32周13例,32~37周36例,38~42周28例。

1.2 诊断方法和标准 产后检查胎盘母体面有陈旧性紫黑色凝血块和血块压迹可确诊为胎盘早剥。根据胎盘剥离面积和临床表现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或间隙性腰腹痛症状,胎盘剥离面≤总面积的1/3;重型:胎盘剥离面积>1/3,有阴道出血或伴持续性腹痛、宫底升高、子宫不放松、休克、DIC等。

1.3 处理方法 临床确诊后,立即终止妊娠。对一般情况较好且估计能迅速阴道分娩者的轻型早剥患者,在密切观察下可经阴道分娩,注意观察是否有血性羊水,并配合静滴催产素;对出现胎心异常或重型早剥者,立即行剖宫产,防止继续剥离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对出血严重或凝血功能障碍者,及时输足量的新鲜血。

1.4 统计学方法 用SAS 9.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阳性率比较用χ2检验,理论频数小于5的格子数超过总格子数的1/5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和诱发因素 本组83例患者中出现的最主要症状为阴道出血和胎心改变,分别为62例(出现率74.7%)和53例(出现率63.9%);腰腹痛和子宫硬板症状次之,出现者分别有26例(出现率31.3%)和21例(出现率25.3%);其他症状包括血性羊水8例,胎心消失7例,宫底升高5例,失血性休克3例。存在的诱发因素最多的是胎膜早破和妊高征,分别有32例和25例,其他还见8例脐带绕颈、5例羊水过多、3例双胎妊娠、1例妊娠期糖尿病。

2.2 产前辅助检查情况 B超和胎心监护诊断的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若把B超检查和胎心监护结果结合起来,有一项结果阳性即诊断胎盘早剥,诊断阳性率为92.8%,无论是总体上还是轻型与重型分开比较,合并后的诊断阳性率比单纯用B超检查或胎心监护的高(P

2.3 母婴结局 产后出血33例(占39.8%),低体重儿14例(占16.9%),胎儿窘迫14例,(占16.9%),肾功能衰竭2例,DIC出现1例;围产儿死亡5例,其中轻型1例、重型4例,无孕产妇死亡。

3 讨论

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2]。本研究发现B超和胎心监护结合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对疑有胎盘早剥或存在胎膜早破和妊高征等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加强胎心监护。胎盘早剥起病急、发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很快出现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乃至休克,危及母儿生命[3,4]。一旦发现胎心基线异常,应根据病情轻重、孕妇胎产次和产程进展情况、胎儿宫内状况决定终止方式,不必等待B超检查而延误手术时机。产科处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母儿并发症[5],如果产后出血处理不理想可予介入治疗配合控制出血[6],必要时行子宫全切术。本组中1例重型胎盘早剥并发DIC无法控制出血而切除子宫,未发生孕产妇死亡。

总之,对于高危妊娠者,B超和胎心监护应作为产前检查的常规内容,加强监护,早期诊断和处理,确保母儿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刘亚芳.28例胎盘早剥的临床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4):121-122.

[2] 朱娟,李敏.胎盘早剥的早期诊断[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21(1):25.

[3] 易良花.胎盘早剥31例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0):55.

[4] 窦玉平. 胎盘早剥5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8):116,120.

[5]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

[6] 刘明雪,黄文华.70例胎盘早剥的诊断及处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7):818-819.

(收稿日期:20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