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动贯穿课堂的前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动贯穿课堂的前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 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77-001

课堂教学要创造性的将课程理念呈现出来,否则,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教学行为。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课堂焕发活力

品德与生活课要强化活动教学,但这里所说的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活动。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活动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发展的果实”──已经达到的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是“发展的花蕾”──明日可能达到的发展标准。力求目标明确,“落地有根”,在此基础上不拘形式、创造形式,追求操作性强的朴素的课堂教学活动,凸显活动内容的生活性、开放性、实效性。

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的有意义的体验与建构活动,促使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在活动中,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使教学进程与学生的需要同步递进,教师不是告诉他们知识,而是引导他们活动,引导他们发现。发现的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感,会让他们体会到快乐、焦虑甚至痛苦……这时候,教师要善于敏锐的发现、生成教学目标,及时调控教学进程,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与感悟是发自内心而不是外部强加的。

新课程中设置了许多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环节,其目的是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我们的合作》一课,为了让才入学的小朋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在新集体中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课堂中,我设计了“跳长绳”、“拔河”等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

二、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进步。

1.利用媒体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发展,许多兼俱影、像、声、光等功能的教学设备,如实物投影仪、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充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熟练操作运用这些电教设备,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景。

2.利用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来创设问题情境

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学中不断激发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愉快地、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小组学习的协作性。这样的课学生爱上,老师也爱上,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3.利用现实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贴进学生生活,讲究“小、近、实”。本课教学中,我较注重从贴近学生生活且看来是“小事”的素材为切入口,避免空洞的说教。联系生活的实际,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因为道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较强的现场性,学习节外生枝

一般地,教学活动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预设的活动并不是不可调整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活动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如有位教师教学《家庭的记忆》这一课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这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学生轻轻的讨论声:“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授课老师的关注,她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问这个学生:“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会儿说:“因为我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其实他奶奶对他挺好的。”马上有同学插上话来。老师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并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呢?”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有的说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虽然“怎样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这并不是预设的活动,但这正是学生的课堂动态生成的活动,于是教师及时地调整。我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在教学中及时抓住学生获得的真实感受,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

四、学习效果检测手段多样化,评价更加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实际是处于不平等的位置,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占有还是经验的丰富方面都相对于学生而言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在课堂教学师生的语言交流中,常常留下老师说教的痕迹、总结的话语以及居高临下的“评价”……一节课下来,搞得老师“疲惫不堪”。其实,我们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一节课上,真正要“表现”的是学生。只有学生异彩纷呈,那样课堂教学才会美不胜收。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曾说,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设计了天安门旁的观礼台。因为当年站在天安门前,你几乎感觉不到观礼台的存在。作为老师也应该像“观礼台”一样,有教无痕。有专家指出“肯定表扬是反馈,批评纠正是反馈,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更是重要的反馈”。老师可以借评价展开对话,巧妙地将学习引向深入。在《心中的110》一课中,有位学生说到,他发现警察是生活中需要的人,因为警察保证了大家的安全,但我觉得他们也需要大家的帮助。这时候,老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你的发现真好,如果说刚才同学们说的是警察给予我们帮助的话,他的发现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也需要大家的帮助。同学们,你们还能发现这样一些人吗?此时,学习被不留痕迹地引向更深的层次。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

参考文献:

鲁洁主编:《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46-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