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民族地区学生课外探究实验的开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民族地区学生课外探究实验的开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探究学习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发展,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新课程改革及实施中,许多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在课外探究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宝贵的案例。但由于铺开的时间较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这方面经验尤为不足,还有待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提升和总结。《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策略研究》,是桂林市教科所“十一五”规划立项B类课题。我作为该课题的负责人,从2009年起承担了课题的论证研究工作,对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组织管理与实践作了一些研究与探索,获取了一些经验,下面结合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跟学生交朋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少数民族地区初级中学,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回流学生和留守学生较多,他们生活缺照料,心理缺依靠,学习缺辅导,安全缺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另外,仍有相当多的初中生认为读书是为了家长、为了教师,所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教师只有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才会对该教师所教的科目特别认真。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住校的有利条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跟学生一起活动、聊天,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聊天时,有意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然后用科学知识向学生解释学生感到谜惑的问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教师,进而喜欢学习和探究。

二、学习新课程理念,搭建适合学生探究的平台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班生数额多,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参差不齐等现象。因此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应着眼于低起点、迈小步。确定探究目标,从单个要素的部分探究逐渐过渡到内容较为完整的探究,从简易性、指导性探究逐渐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实验的过程不宜过于复杂,重在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渗透。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发声体(如琴弦、锣鼓、芦笙等)的发声情况时。先让学生感受发声的过程,再利用电喇叭和纸屑进行发声体振动的实验,这样做,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探究对学生能力要求较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容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这一探究中所需的实验器材来自生活,取材容易,效果显著,只要布置任务,学生就可以进行课外探究。

三、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挖掘课外探究实验题材

知识本来就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归纳总结,形成相关的知识概念规律。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同样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量的科学现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善于发现,课外探究实验资源还是可以发现的。

1.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行科学探究

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农业生产,能够观察到很多城市学生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中的现象,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如,学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农户家里都有锄头、铁锨、撬棒等农业生产工具,可以请学生在课堂上给大家讲锄头、铁锨、撬棒等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并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判断它们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这样的教学就很有说服力,学生感到很亲切。既能让学生认可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教育学生重视实践活动。再如,将农村沼气的应用,秋收后农民都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等问题,引入到“能源与社会”等章节的教学里,引导学生把它当作课题来探究,让学生从中懂得合理利用能源、自觉减少污染的道理。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探究。

2.充分开发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实验资源,并进行探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虽然条件落后,但同时有着特殊的课程资源,如民族器具,木材、竹子、秸秆、树叶等,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做课外探究实验。如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后,苗族学生的家中都有苗族的银饰品,学生可根据金属的活动性原理做了《苗银的银含量的探究》实验;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后,学生可利用自家产的生茶油进行《探究生茶油对细菌繁殖是否有抑制作用》的实验;《食盐的含量对酸鱼腌制成熟时间的影响探究》;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用途”后,学生可进行《龙脊绿茶的保存方法探究实验》;在《乐音与噪声》的教学中,要区分音调高低和响度大小,这时,可以把一捆稻草带到教室,每人弄一根长稻秆,将其前端捏扁一些,让学生放在嘴中吹响,吹响后,用剪刀剪短一些,又用同样大的力吹一声,比较前后两次声音的不同,说明声音的高低(音调)不同,再让学生多剪几刀,多试几次;保持稻杆的长度不变,让学生轻轻吹和稍用力吹,比较前后两次声音的不同,说明声音的大小(即响度)不同。这样,学生对音调和响度就有了较深理解。

四、重视低成本实验,促进农村中学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

初中科学实验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所需的器材比较简单、易得,民族地区学校完全可以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广泛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活动,这不仅符合新课改理念,也弥补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实验仪器的不足,而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既巩固了知识,又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让学生尽情体验“从生活走向科学”的乐趣。

低成本实验取材简单,日常用品可取代实验室专用器材。如废旧易拉罐、矿泉水瓶、空饮料、瓶注射器、输液管等,在课外学习中都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气体的发生装置;家用简易净水器;自制潜水艇等。还可以通过用力使瓶子变形,以研究力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抛出物体落地,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通过这些低成本小实验,可有效弥补农村学校实验器材的不足,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拉近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小实验,让学生完成,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做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缺少溢水杯,可以组织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插入一根吸管,吸管口低于杯口便可制成一个简易的溢水杯;用盛水玻璃杯代替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透过小水滴观察电视荧光屏上的三基色;用收集到废钢锯条,做振动发声、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由于教具自己制作,往往在构思、取材或在局部结构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自己解决,会给学生以创造的启示,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而当实验成功时就有了极大的成就感。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我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由原来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但是由于条件所限,经验不足,有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些问题的探讨也不够全面,今后笔者会更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化和完善,以全面提高自身和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