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课堂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课堂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有其严密的逻辑性,又有极强的实践性。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数学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办法,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求知识主动寻求规律,增强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过程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要求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认识到:小学生由于受知识现状、思维发展的限制,其认知时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要点,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性因素,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实物,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知识的基本规律,使数学课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采取餐桌式教学,将学生每8人分为一组,要求每组用橡皮泥、小棒等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所具有的特征造成的,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借助形象思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就非常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印入他们的脑海。

二、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我们知道小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的局限,大脑的发育还不那么成熟,无意注意大于有意注意。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发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做一些圆柱形的模型。事前我提示学生:制作圆柱时必须先画出圆柱底面和侧面的展开示意图,再沿线剪下拼贴而成,学生通过想与画,剪与贴,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圆柱形模型,有油桶、口杯、茶叶桶等。有些学生还将圆柱与其他图形相结合,制作出火箭、高塔等。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知R规律

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主动发现,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使之对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教学“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规律,我出示不同类的三角形,让学生操作量角器逐一测量,然后再将量得的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度数相加。这样,学生在操作中思维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加深了对这一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四、让学生通过“尝试”。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的又一个新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根据这一要求,在课内外为学生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又能让学生通过努力最终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勇敢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向纵深发展。

在教学了“圆柱体体积”后,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尝试”的场面:我先拿出一个鸡蛋让学生测量,然后求出体积。只见学生拿着小尺子左量右量,怎么也测不准它的直径与高。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指着我拿来的烧杯和水说:将鸡蛋放到烧杯中注入水,然后量出杯中水的高度,用圆柱体公式求出水的体积,再取出鸡蛋,量出杯中水的高度,算出体积,两次体积相减,就求出了鸡蛋的体积。我问他怎么能想出这个方法,他说是由曹冲称象想到的,一次小小的“尝试”,竟让学生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诸如此类的“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紧扣教材实际,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提供实践机会,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让学生通过实践,自我感知,充分发挥潜能,使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