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北宋金剔花瓷器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宋金剔花瓷器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剔花是宋代出现的一种陶瓷装饰新工艺,主要用在一些需要使用化妆土的粗胎瓷器上。其工艺一般是先在胎体表面施一至两层白化妆土,趁化妆土未干时用尖锐的工具迅速划出花纹轮廓,紧接着用铲状工具将花纹以外的化妆土剔掉,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焙烧。剔花装饰巧妙地利用白色化妆土与深色胎体之间的反差来突出纹饰,与传统的划花装饰相比,不仅花纹显得更加醒目,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剔花工艺最早创始于北宋磁州窑,根据《观台窑址发掘报告》中对地层出土器物的分期,磁州窑的剔花工艺在第一期(北宋早期)就已经出现,自第二期(北宋中期至金代前期)开始逐渐流行。磁州窑是占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中心窑场位于河北磁县漳河流域的观台镇一带。当地盛产的制瓷原料“大青土”,是一种品质较低的瓷土,用其烧造白瓷必须在胎体表面加施化妆土。“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条件下,磁州窑的工匠们,运用在胎体上先施两层白化妆土的工艺,‘粗粮细作’,采用多种多样的装饰工艺,如划花、刻花、剔花、印塑、绘画、彩釉等来装饰自己的产品。”剔花作品在磁州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常见的品种有白地剔花、白地黑剔花、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等。其中自地剔花出现最早,产品数量也最多,白地黑剔花则代表了磁州窑的最高工艺水平。

磁州窑早期的白地剔花作品纹饰比较简单,需要剔地的部位也较少。本文介绍的这组宋金剔花瓷器中,磁州窑早期生产的剔花瓷器,一件是口沿剔刻莲瓣纹的灯,另一件是腹部剔刻卷草纹的唾盂,两件作品的纹饰相对比较简单,花纹占的面积大,需要剔地的部位面积小,这类作品属于剔花工艺的初级阶段。此后,随着工艺上的不断成熟,磁州窑剔花作品的纹饰越来越复杂,剔除的面积也越来越大,工艺上由单一的剔地变为剔、划、篦多种刀法相结合。到了北宋后期,各种复杂的缠枝花卉以及一些动物题材都成为剔花瓷器的装饰纹样。

磁县观台窑遗址出土的两件以花卉为题材的剔花作品,其中自釉枕的枕面剔刻一组四方连续缠枝花卉,花卉的轮廓以及茎、叶、花头等细节采用划花技法,纹饰以外的部分采用剔花技法剔除化妆土,画面布局和谐匀称,线条流畅自如,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白釉梅瓶(口部残缺)通体剔刻缠枝牡丹纹,工艺技法以及细部处理都与白地剔花缠枝花卉纹枕相同。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白地剔花兔纹枕,枕而剔刻一株野草和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同类题材的标本在磁县观台窑遗址也有出土。

白地黑剔花是在白地剔花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品种,工艺过程是先在坯体上施一层白包化妆土,待其半干时再加施一层黑色化妆土,然后迅速用尖锐的工具划出花纹轮廓,再用铲状工具将花纹以外的黑色化妆土剔掉,露出底层的白色化妆土,施透明釉后入窑焙烧。成品底色洁白、花纹漆黑,这是磁州窑中档次最高的一种产品。白地黑剔花作品的剔刻工艺难度很高,既要干净彻底地剔掉上层黑色化妆土,又不能伤及底层的白包化妆土,因此需要极高的剔刻技艺。磁州窑白地黑剔花主要流行于北宋中期至金代,此时剔花技法已经棚当成熟,因此装饰题材相当广泛,除了传统的花卉图案,还有大量生动传神的动物、人物画面。

磁州窑的白地熙剔花作品仍以花卉图案为主,但除了传统的缠枝花卉外,折枝花卉开始增多。一件折枝牡丹纹枕,枕面中心剔刻折枝牡丹,装饰一周二方连续的卷草纹。一件折枝牡丹纹梅瓶,瓶的上腹和下腹各装饰四枝折枝牡丹。这类缠枝、折枝相结合或单独使用折花卉的图案,主要流行于北宋晚期至金代,同期的自地剔花和自釉黑花作品中此类图案也较多见。

除了花卉之外,艺术水平最高的当属装饰动物和人物图案的作品。一件白地黑剔花鸟纹枕,枕面剔刻“喜上梅梢图”,一只喜鹃悠闲地站立在梅树枝头,画而黑白分明,刀法干净利索,充分体现看磁州窑剔花作品主题突出线条流畅的特点。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鸟纹枕残片。一件白地黑剔化“熊戏图”枕,枕面剔刻一头被绳子拴在木桩上的黑熊,黑熊前肢栓着一根木棍,后肢像人一样站立,憨态可掬,惹人发笑。这些动物形象简浩生动,面面清新自然,加上强烈的黑白反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件白地黑剔花“童子戏鸭图”枕,此枕虽然枕面上部及两侧残缺,但中部童子赶鸭的场景基本完整。画面上,亭亭玉立的莲荷,随风摇曳的茨菰,调皮的男孩在水中追赶鸭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机盎然的乡村美景。画面的下部采用篦划的技法在白色化妆上上划出水波纹,与黑色图案相配显得十分和谐,画面生机勃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磁州窑的绿釉属低温铅釉,从加工工艺上可分为两种:一利先素烧坯体,然后施绿釉入窑用低温二次烧成;另一种是在已经高温烧好的白釉瓷上再施一层绿釉,入窑用低温二次烧成。绿釉剔花瓷器主要是采用后一种方法,即在烧好的白地剔花产品上加施一层低温绿釉,入窑二次烧成。

绿釉剔花由于大多是在自地剔花上加施一层绿釉,因此较为常见的也是剔刻缠枝花卉的作品。两件白地剔花瓶,通体剔刻缠枝牡丹纹,构图繁密,刀法州熟,加施低温绿釉后呈青翠的淡绿色,釉层薄而光亮。一件绿釉剔花花卉纹枕,釉包较深,釉面光泽较差,应当是采用先素烧坯体,然后施绿釉后二次烧成。

绿釉黑剔花也是在烧好的白地黑剔花作品上加施一层绿釉,其数量比白釉黑剔化和绿釉剔花器少得多。磁县观台窑遗址仅在会代地层出土过少最标本,器型有梅瓶、长颈瓶、钵、灯等。磁县观台窑遗址出土的绿釉黑剔花瓶,这种长颈瓶在北来后期至金代十分流行。磁州窑的白地剔花、自地黑剔花等品种,都有这种装饰牡丹纹的长颈瓶。一件罕见的采用“反向剔刻”的剔花作品,一般剔花无论白地剔花、还是白地黑剔花,绝大多数是“剔地留花”,而这件开光兔纹罐采用了相反的“剔花留地”。窑工在划刻出纹饰轮廓后,用铲状工具将花纹部分的黑包化妆土剔掉,黑地白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定窑是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场,宋金时期以生产刻花、印花白瓷闻名于世。井陉窑是河北省继邢窑、定窑、磁州窑之后发现的另一个规模宏大的故代窑场,其产品也是以定窑类型的刻花、印花白瓷为主。通过对窑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这两个窑场也烧造磁州窑风格的剔花瓷器。

定窑和升陉窑生产的剔花瓷器无论胎体还是剔刻技法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这类产品目前还无法准确区分窑口。从窑址采集和发掘的标本看,定窑产品所占比例似乎较大,故暂时将其称为“定窑类型剔花”。定窑类型剔花的剔刻技法显然学自磁州窑,所见品种有白地剔花、白胎褐彩剔花以及绿釉剔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