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同心圆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同心圆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使学校可持续发展,我校逐步探索构建了学校管理中的“同心圆”模式,从学校“管理生态”“文化生态”到“教师发展生态”,逐步形成师生主体地位突出、中层执行力增强、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提高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管理创新 同心圆模式

学校管理创新是校长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我校一直以来和大多数学校一样采取年级组管理模式,一位分管校长统一管理一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在分管校长的权威引领之下,使得年级组工作高效且有针对性。但是长期实施以来其弊端也逐渐显现,一是割裂了年级之间的有机联系,带来了只关注考试成绩的短视行为;二是模糊了各职能处室与年级组的分工界限,造成分工不明;三是淹没了学校专业化的属性,过于强调年级组的行政管理职能,也就弱化了学校对教师专业化的引领作用,弱化了教研组的学科中心作用,有碍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针对此弊端,近两年我校逐步探索构建了学校管理中的“同心圆”模式。圆象征着和谐、包容,同心圆是基于一个原点不断向外扩散,仿佛水的涟漪,不断激发自内向外的波动。在我们的同心圆体系中,体现了围绕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这个核心和原点;在各个领域落实关键点,不断带动我们的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进行相关的改革,促进各领域工作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由内而外的张力,由外向内的压力和各行其职、互相支持形成的合力;此外同心圆还包含着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美好寓意。

一、 同心圆模式的建构

从学校“管理生态”的层面来看,同心圆管理模式的结构如下设置:圆点(中心)是学生发展,由内而外有三层圆;第一层是由和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年级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团队、学生会年级分会、年级家长委员会组成,主要职能是实施各年级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特色活动,体现“全方位、全过程”;第二层是由学校中层各职能处室组成,我们把传统的职能机构调整为“发展研评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德育研究中心”“年级管理中心”“服务保障中心”,紧密围绕学校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核心内容进行思考、创新与评价,体现“专业化、个性化”;第三层由学校党委、校长室、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道德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组成,主要是进行引领、设计、创新、督查、评价,体现“方向性、层次性”。

从学校“文化生态”的层面来看,同心圆模式的结构如下设置: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圆心),是为校“魂”;第一层圆是课程建设生态、课堂生态、学生发展生态、教师发展生态,是为校“根”;第二层圆是相关的制度建设,是为校“规”;第三层圆是显性的校园硬件建设等,是为校“形”。所有的制度建设和师生活动围绕着办学理念展开,着力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两大问题使得历史悠久的省扬高中能彰显自己的特色。

从学校“课程生态”的层面来看,同心圆模式的结构如下设置: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为原点;第一层圆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与实践,大力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依托校园网教研资源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上传教学设计、学案的编制、课件资源以及微课制作,着眼于平时的积累,鼓励各学科大胆尝试,打破现有教材体系重新进行整合,使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系统化、精致化、务实化;第二层圆为校本拓展课程,在校本课程建设上,我们实行“三个引领”,即“价值引领、专家引领、榜样引领”,注重“三个结合”,即“核心素养培育和知识拓展相结合,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相结合,激励宽容和专业指导相结合”,在原有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梳理校本课程建设的体系,建立了生活健康、公民社会、人文社科、数学科技、艺术创造等五大类共113门校本课程;第三层圆为定制课程,为有特殊需求、特殊才能、特异禀赋的学生开设定制课程,助力学生发展。

从“教师发展生态”的层面来看,同心圆模式的结构如下设置:以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为原点;第一层圆为教师校本化培养的各类课程,如专家引领、视界课程、青年教师的小橘灯课程、骨干教师培养的名师课程;第二层圆是评价考核体系,如开展各种专业发展竞赛、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评估、绩效考核等;第三层圆是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如校内教师“精彩”系列表彰、最美教师评选、校庆日专项表彰和省市级各类推优表彰等。

二、 同心圆模式的效用

一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更加集中,避免了陷入事务化、碎片化的窘境,更加注重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更加注重研究、引领和创新。二是中层机构职能更加凸显,形成了职能部门专业化、重点工作项目化的格局,中层干部的责任更明确,执行力更强,自主性、创造性都得到较大提升,也有利于青年干部的成长与成熟。三是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为积极有效。教师的参与力、研究力、凝聚力不断提高,教研组的学科建设职能更加突出,更利于形成学科合力。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和自主发展成效明显,充分体验到学校生活、学习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