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唱三叹”话还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唱三叹”话还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一位上课老师都会自问:“我还原了吗?”每一位听课老师都会质疑:“你还原了吗?”我认为“还原”只是阅读教学的形式,而“还原到位”才是阅读教学的目的。现在很多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上都进行了还原,但有些阅读教学只是游离于形式之中,却没有真正达到还原的效果。我认为要还原到位,就是教者引导学者在文章和生活之间来回走几趟:从文本到生活(学),再从生活到文本(悟),又从文本回到生活中(用)。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本人的粗浅做法。

一、拨动生活的琴弦,“畅”生活之音

作家是把生活中的场景、自然现象、人物心理活动等通过生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教者就是带领学生透过文字还原文字描述的自然、社会、生活、情感、方法的等生态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有两个步骤:

1.还原的序曲――“解意”

“解意”就是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一个段落的教学往往是抓住一个甚至是几个关键词句的教学。如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第三自然段时,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来教学,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但是这样教只做了文字表面的功夫。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不同,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两个词语所描写的景象就不同。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还原的主调――“呈景”

“呈景”就是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在脑海浮现一幅幅画面。呈景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有生动形象的表演、有丰富形象的描述、有借助课件理解等。呈景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感悟的过程。现举例说说如何呈景:

描述呈景:

学生将生活积累的经历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什么样的景色可以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来形容?可以让学生描述―展示图片―播放课件(欣赏德国街道两旁窗台的风景)通过想象、描述和图片比较,学生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从字面的意思到对大自然的生态内容都有了深刻印象。

朗读呈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朗读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可通过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变化、语速的快慢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呈现语言文字描写的情景。如窦桂梅老师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的三个“来”。窦老师引导学生学洪教头说“来!来!来!”一句话,读出了8种不同的风格,如:由低到高“来!来!来!”,由高到低“来!来!来!”,前快后慢“来来!――来!”,前慢后快“来!――来来!”,一字一顿“来!――来!――来!――”,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地读,带着炫耀的语气再读,带着挑衅的语气朗读,运满丹田之气,最后才喝道。这样把一个不同性格、不同心理、不同品质的洪教头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表演呈景: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获取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语调+55%的面部表情。因此表演是最有效率,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通过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来呈现文章描述的场景。如教《陶罐和铁罐》一课中让学生扮演陶罐、扮演铁罐,体会到铁罐傲慢、自大的态度,轻蔑、嘲讽的语气;陶罐的谦虚、和气、大度的品质。这两种角色的表情不同,说话的语气不同,动作不同,体会到的人物品质就不同。

二、掀起文本的旋律,“探”文本之妙

叶圣陶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当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相通,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共鸣时,还要走第二趟: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感悟标点艺术

标点符号是表达情感的需要。人类的情感世界是极其复杂的。以有限的语言传达无穷之意,是文学语言的一大特点。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组成部分,在这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收到传达无穷之意的效果。因此首先要引导学生感悟标点符号的用法。如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引导学生质疑明明是问句却用上感叹号。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方式,把作者对德国人独特的种花行为的好奇心表达了出来,同时又把作者早已猜到答案的肯定语气表达了出来,把作者对德国人的崇敬精神也表达了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巧妙地运用标点符号。

2.斟酌一字一词

每当我细细翻阅小语教材时,总会被许多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所流连,或朴实大方,或凝练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或自然清新,字字珠玑,语言技巧都很高。如谢冰莹的散文《小桥流水人家》,她不说太阳升起,而说“太阳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作者巧用一个“钻”字,把太阳写活了,赋予人的动作;把太阳写调皮了,赋予小孩一样的个性。此外,文中还大量运用迭字、迭词,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潺潺”“粼粼”“细细”“深深地”,音韵响亮,节奏欢快,读之朗朗上口,使我们感觉到抑扬顿挫的语言美,仿佛欣赏到了“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般的淳朴宁静之美。

3.借鉴细节描写

每一篇成功的作品往往有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为其增彩润色:逼真、生动、鲜明、具体却又精妙,这恰恰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之后总忘不了那些精雕细刻。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发现并质疑:为什么文中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经过反复品读,联系上下文感悟,学生们终于明白了: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绝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次呼应,是为了恰如其分地点明题意,升华中心。

三、重温生活的佳音,“用”文本之律

“读”的是输入,“写”的是输出。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文字与举象之间的转换才是语文还原教学的最终追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读,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运用的方式方法及遣词造句的妙处。而且还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因素,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段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如精彩片段仿写、文本空白挖掘,课后拓展延伸等练习方式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还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