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实际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什么是反思性教学?怎样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如何在职高课堂教学中做好教学与反思?作为一名在职业学校从教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谈谈这个问题。
一、反思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相对于一般的认识实践活动而言,语文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具有多重性。在教学中,教师作为认识主体是学习者,负有研读教材、学习新知、接受课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影响等任务;同时教师又是学习活动的中介,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学习过程的控制者,教师的认知机能一部分要用来研读教材,适应环境,同时又要随时捕捉来自学生一方的反馈和变化信息,判断学习效果。
其次,语文教学活动的另一方——学生群体,每个人的生理、心理、情绪、状态等都存在差异,且在教学过程中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同一篇教案,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会上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同一个问题,同一名学生,不同的时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答案。因此,教师对教学及时而恰当的反思显得十分重要。
一次公开课,我与高二的学生共同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引导、自读、分组交流之后,我宣布展示自读成果。话音未落,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举起了手,都要抢着发言。当时只是考虑到尽快推进自己的教学进度,便随机指定身边的一位女生发言。当我这个指令发出后,听见一个嘀咕的声音:“她不是最先举手的”。同时发现大片举起的手无力地垂了下去。尽管他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热情,尽管后来的课进行得很顺利,但群情而起的盛况不再出现了。当祝贺成功的掌声响起的时候,我的心里越发有遗憾与愧疚的酸楚,因为我伤害了这些学生,而他们却给了我包容。在随后的教学反思时,我不禁对上述那个瞬间作出另一种假设处理,我说:“好!你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手,说明你们胸有成竹,充满自信,不仅自学能力强,而且表现了你们气度大。为师在感动之余,向你们由衷地致敬!谁先说谁后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已经拥有应有的态度与能力,大家说是不是?那我们有请最先举手的同学发言,好吗?掌声欢迎!”在与同仁的互动交流中我们达成共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举动,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即使发言轮不过来,也要真诚地说明;同时还要充分肯定表扬未能发言的同学,使他们也获得成就感,这是一名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这样,学生无论处在哪个层面上,都会对你这位教师所教的课,心不冷,趣不减。否则“热”了少数,“冷”了多数;“捧”了教师,“损”了学生,这样的课堂是残缺的,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此后,几乎每节课后我都会习惯地去反思这个问题,并时刻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既要受得了“冷遇”,更要经得起“热捧”,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把不耀眼的学生的感受放在优先关怀的位置上。
二、要让反思深入到语文教师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是否有需要迅速提高的地方?是否有需要提高的必要?我们可以问问自己:除了掌握上课的基础技能外,还应该有哪些技能?有时候我们需要激情朗诵,你的朗诵技巧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来段演讲,你的演讲技巧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直观教学,你的绘画能力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以歌传情,你的歌唱能力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你的计算机运用水平、课件制作水平如何?有时候我们需要面对学生的质疑或独树一帜的感悟,你的应变能力和评判能力又如何?
一次,我听一堂语文课,讲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教师在讲清楚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按计划给学生介绍演讲的艺术,在讲完演讲的基本要领后,有位学生请老师以课文的最后两节为例,给同学们做一次演讲示范。这位教师无法拒绝同学的要求,只好做了现场演讲,但是演讲的效果实在不敢恭维——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加上几乎没有感情波澜和声音处理技巧的演讲,让这节课黯然失色。
由此可见,我们不是需要,而是非常有必要迅速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我们总是把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归咎于客观——制度、教材、学生基础与学习态度、教学条件等,而很少从主观上找原因——我们的教学技能怎么样?我们的教学技能是否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被诸多新奇的事物吸引,比如早期的“快餐文化”,后来的“动漫文化”等等。语文课本越来越不被喜欢,语文课普遍不被重视。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反思,寻求有所作为。怎么办?首先是理性面对。凡是文化就有传播的可能性,中国的文化过去现在都在不停地向世界各地传播。比如近年的“韩流”热,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学生面对现实中纷至沓来的事物,表现出一定的好奇、探究、尝试甚至模仿,是正常的。语文教师此时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对学生的适当引导上。
从课文学习来说,不同的文章可以有不同方向和层面的导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初,教师一旦帮助其较好地拓展了文化背景的宽度,学生自然就能走向认识的深度。例如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不足千字的散文,然而深厚的内涵及力度使其散发出非凡的光彩。阅读文本肯定要关注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特征的陈述,从字里行间领会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敬慕之情。但是,列夫?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如何就说明了列夫?托尔斯泰比其他的名人更伟大?虽然课文中有对比,但文字背后作者灵魂深处与托尔斯泰的高度契合,学生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领悟。对此,教师在课文学习的导入上必须进行思考与设计。我在阅读了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和《昨日的世界》后,更加明白,坟墓本身的朴素体现了托尔斯泰的朴素——从一个贵族文学大师、名人回到俄罗斯农民的“伟大的朴素”。作者茨威格是完全了解和崇拜托尔斯泰的“朴素之美”的,是从内心深处生发感言的,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于是我决定在课前“导入”环节让学生预先阅读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这篇文章集中而生动地叙写了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与死亡,展示了一个令全人类骄傲的作家孤寂而伟大的灵魂。这样一个灵魂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正视生命的本质并努力地克服人自身的局限从而走向至善的境界。而在课堂上,我的导入则从一组精心选取的图片开始。图片展示的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时空由古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