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错误打个“活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错误打个“活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间有一名老话叫:“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在教学工作中,在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中,这句话却变成了“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许久以来,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求,行为要追求“尽善尽美”,成绩要追求“高而优”。总之一句话:不能出一点儿错。从教多年的我,一直认为对待学生要严,特别是对待学生犯的错误更要及时、严肃地处理。有时为了避免学生犯错误,我会课前设计好可能的出错点,预先警告,确实减少了错误发生的机率。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对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有了重新的认识。

那是在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课堂上,在课堂练习这一环节,我挑四名同学上台演板,其中的三名同学都快速地完成,并且解题过程完整无误。讲台上还留下了一名同学,他在计算过程中把“+”写成了“-”,而使求解过程变得非常复杂。讲台下的同学急得摩拳擦掌,指手画脚,想提醒他那一处明显的错误。我“嘘”了一声,提醒大家耐心观察、等待。果然,在得到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果之后,该生意识到可能出错了,他开始检查并发现了错误的原因,立即纠正过来。当他长出一口气,轻松地走下讲台时,我看到了他脸上的喜悦和自豪的成就感。

由此事我想到,假如我和同学们在他出错的当时就立即帮他纠正过来,也许他能顺利完成此题,也许再次因为粗心的毛病在下一个环节出错。自己发现了错误并能纠正过来,这不仅验证了他的解题能力,更培养了他细心解题和虚心检查的学习习惯,他在讲台上的一举一动对台下每位同学都起着榜样和引领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巧妙地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一件易事。根据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我们的学生改正错误,使他们敢于面对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给错误打个活结

我很庆幸自己给了学生发现错误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改正了错误。事实上,有时急切地帮助远远比不上耐心等待的效果好。例如每次考试后的试卷讲评,如果让学生自己先检查纠错,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必要时老师再讲解余下的个别难题,这样的精讲,学生却收获甚多,这里的收获包括学习习惯方面的,知识能力方面的,同伴间也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了共同提高进步的目的。做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也要有容忍一切的胸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错,也要给学生的错留下一个自由的出口。就像给错误打个“活结”,多一份耐心和等待,让犯错的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自己解开。那么,我们的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换角色看待学生的错误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孩子正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教室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学生是允许犯错的人。很多时候,错误是学生成长的代价和荣誉,重要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采取何种态度,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所采取的态度,恰如一把刀的两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太多的时候,老师常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够妥当,导致一些学生不愿与老师沟通交流。而我们还在一旁埋怨着学生不主动问问题,如果我们能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学生犯的一些错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那么师生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处理时会有另一种效果。

三、用真情关爱犯错的孩子

学生犯错误时,常常受到家长的指责,老师的不认同,甚至有时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同学甚至自己的家长都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关爱。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在处理打人的事件时,陶先生对犯错的学生没有训斥,而是循循善诱,用四块糖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对自己错误认识的过程,并发掘了学生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和勇于认错,看似严重的事情,陶先生却处理得如此轻描淡写,润物无声,表现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超的教育艺术。他扬长补短,不避短不揭短,爱学生更爱学生的错误,爱有错误的学生。我们也只有用真情去容纳每一个学生的错误,让他们从真情中改正错误,从错误的阴影中走出来,才能桃李芬芳。

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如果我们对待学生犯的错误只是一味地采取严厉甚至粗暴的手段加以制止,他们会不会极力地掩饰自己的错误呢?他们还会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吗?他们肯定也会“望严”却步的。在他们求学认知的年龄,正需要引导教育的时期,我是否该放弃,把其拒之门外呢?教育无小事,教育要花心思,教育要智慧,做为教师应以一颗宽大、坦荡的心去笑迎学生的“错误”。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古城中学)

(责任编校: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