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庆话”Vs 重庆调的“普通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话”Vs 重庆调的“普通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全国各地人民普通话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但在普通话蓬勃发展之时,各地的方言却被普通话同化着,不断地流失着。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家乡话重庆方言入手,谈一谈对这个现象的认识,希望引起大家对方言保护的重视。

关键词:重庆话;重庆调;普通话

我国是一个多语种、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汉语方言种类繁多,这跟中国上千年的小农经济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存在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模式不需要人们之间频繁的经济往来,因而各地方言林立,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但是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普通话有其必然的意义。普及普通话成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对于地处西北内陆的省份,要抓住国家开发的诸多重要战略机遇,招商引资、招揽人才,就得广泛推行普通话,实现跨区域交流的便利顺畅。

与此同时普通话的顺利推广也对各地方言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说着家乡话的调调,但那些“言子儿”却知之甚少。甚至当偶尔听到爸妈口中蹦出的地道方言时会鄙视地嘲笑两声。我是重庆人,从小的课堂教育环境便是普通话,和大多数我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我们说的其实是“重庆调的普通话”。

其实这就涉及到一个语言学现象:文白异读。赵元任在 《现代吴语的研究 》(1982)中说:“在中国好些方言当中有些字读书或咬文时是一种念法,说话时又是一种念法。”指出了文白异读。徐通锵先生的《历史语言学》中也指出,文白异读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语词中能体现雅/土这种不同风格色彩的音类差异”,这个“异”实际上是一种音类的“异”,文读与白读之间是一种语音的叠置。文读就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白读就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那么重庆话的文白异读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重庆话和普通话的区别。

重庆话和普通话的区别总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形、音不同而意义大致相同

这类词语能表现普通话某一个字词的意义,但读音和普通话的这个字词完全不同,而且根据方言读音往往写不出规范的汉字。例如重庆话“把东西diā起来”,表现普通话的“提”的词义,但读音不是“tí”。由于这种词语最关键的特点是具有方言独特的读音,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方音词”。

二、 形、音同而意义不同,或者在特定使用场合下意义不同

这类词语在字形和读音上和普通话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它们使用时的意义。其一,它们所表现的意义和普通话完全不一样,比如,在重庆话里“巴”常作动词表示“粘贴”,但在普通话里“巴”字做动词就不能表示“粘贴”,最多只能表示“紧贴”、“黏结”等近似义。其二,它们所表现的意义和普通话有时是一致的,而在不同的使用场合里,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吃”在重庆话的“吃饭”里和普通话含义基本一致,但在“吃水”、“吃烟”里,和普通话就不一致了,普通话只能说“喝水”“吸烟、抽烟”。其三,词语的构建方法和普通话不一样,如普通话说“行”,是单音词,而重庆话则用“得”和“行”这两个语素构建成双音词“得行”。上述三类词语由于都具有独特的方言表义形式,所以可称之为“方义词”

三、方言字词

被词典收集,而且特别注明为[方言]的字词,如:“要得”、“啥子”。这些字都具有规范汉字的字形,而且有普通话读音,但普通话读音往往和方言音有所不同。这类字词可直接叫做方言字词。

进一步来看,重庆话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还有如下区别:

(一)声调系统

直观上听来,重庆话和普通话的发音是最大的不同,就拿声调系统来说,粗略看起来,普通话的四声分别是55、35、214、51,而重庆话的四声则是44、21、 42、214 。

(二)词汇系统

(1)名词

名词约占重庆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重庆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2)动词

重庆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重庆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ha214]”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3)形容词

重庆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g44](意:傻、憨、身材粗壮等)。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g44 suei42]。重庆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彩。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4)代词

重庆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la42 guo214](谁)、啥子[sa213zi42](什么)、哪阵[la42 zen214](什么时候)、啷个(怎么)[lang21 ge214]等。

(5)量词

重庆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坨:一坨钱(一万元)、一坨线。 动量词,如:道[dao214](遍、次):他试了一道又一道。

(6)副词

重庆话表示程度的副词较多,如: 多[to44]:她对你多巴适的。 飞[fei44]:飞辣。 焦[jiao44]:焦苦。

(三)语法系统

从语法角度来看,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去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

重庆话由于受普通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重庆话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说得通俗些,就是我们说的话越发地是重庆调的普通话,我们不一样的,越来越只有四声的差别了,词汇和语法的特点正在逐渐消失。仔细一想,其实挺让人害怕与寒心的。说不定,几十年后的重庆话的命运就和少数民族语言一样了。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语言文字周报》采访时,对汉语方言的多样性、濒危及保护等问题作了透彻和精辟的阐述他指出:“一种语言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一种文化的失落。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文化基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绚烂多姿人类文明的主要工具,保存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保存一种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就如爱斯基摩人有着数以百计的关于雪的词语,对于他们来说,每一个“雪”的词都大致代表了一个独立的意思。在爱斯基摩人眼中的雪的世界就是这样异彩纷呈,不同于我一个出生就没见过雪的重庆人。与物种消失相似,语言的消失是同样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破坏。虽然如今重庆方言的处境并没到濒临消失的地步,但是倘若一种语言已经达到濒危状态,这种语言还能被挽回吗?因此,对语言的挽救和保护应该在“语言衰变”时期就开始。就这点儿而言,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而各地方的方言也不应该采取摒弃的态度。

方言毕竟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方言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整体文化的多样性。但如今,随着普通话千军万马式的覆盖,很多方言已走向消失的边缘。普通话的推广是得不断进行,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对作为汉语言及其重要的各地方言我们同样值得保护。可是大多数的人并没意识到这点,决策部门认为是普通话的应用范围越广越好,相对应的必然是,方言的空间越少越好。语言的丰富意味着思想的多样化,方言不仅语调上不同于普通话,而且每一种方言都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特殊的表达,它们很难转化为普通话。惯于说方言的人,突然改说普通话,往往语词变得很贫乏,原有的那些生动的表达统统用不上,也是因为方言中太多的内容在这种转换中丢失了。为了我们语言的丰富性,是否要对方言有一种宽容仁厚的态度?

著名语言学大师我赵元任先生,在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学时担任翻译,所到之处,他一律用当地方言进行翻译,一时传为佳话。能够像他那样熟练地说三十多种不同中国方言的学者恐怕是凤毛麟角。而今天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普通话外不会说任何一种方言。不知道别人的经验,每当我回到家乡,或者在他乡遇到重庆人,说起重庆话,心中都会涌动着一种对家乡温馨的情感。如果说热爱家乡还算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感情的话,那么,如果乡音都死去了,我们仿着贺知章的经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但是遭遇到的却是――“儿童相见话不懂,国语应答何苦来”。

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居住在语言的寓所之中。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家,人们将在何处安顿自己的文化乡愁,又将到哪里寻找曾经让自己无限感动的乡音温婉、笑语嘤咛呢?希望大家在学好用好普通话的同时,不要摈弃掉你的文化之根――方言,让我们汉语言的丰富性得以延续!(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福堂.文白异读和层次区分[J].语言研究.2009(01)

[2]徐海英.重庆话的儿尾[J].重庆师专学报.2001(03)

[3]刘红曦.试析重庆方言的单音节语气词[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