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娘娘庙:“水立方”因我也要退避100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娘娘庙:“水立方”因我也要退避100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琼台女神碧霞元君的由来

碧霞元君声名显赫,明清两代席卷整个北方地区,几乎所有原本百姓供奉的女神,都被碧霞元君所取代。声势之盛,无出其右者。如此声名赫赫的女神,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种:一为东岳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女儿说,这一说法见于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北宋《太平御览》。二为碧霞元君是黄帝派遣去泰山迎接西昆真人的七位玉女之一,这一说法见于明代王之钢《玉女传》、李谔《瑶池记》。三是华山玉女说,这一说法见于明代王嘉言《重修圣母元君祠记》、明末清初方以智《通雅》。四是民间凡女得仙说,也就是说碧霞元君并非生来就是仙人,而是由民间凡人女子修炼成仙的,这一说法流传最广,也得到了信众的广泛认可。对碧霞元君深有研究的罗香林先生,也是认可这一说法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碧霞元君信仰的由来与发展

抛开凡人修仙、传说故事不谈,如果按无神论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碧霞元君是从何而来呢?学界普遍认为碧霞元君信仰肇始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发现的玉女石像。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记述,泰山太平顶上有玉女池,池侧有石像。当时泉水浑浊淤塞,当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先头部队到达此处的时候,泉眼突然涌出大量清泠而甘美的泉水,经度制置使王钦若奏请对玉女池进行修缮,真宗得知池边玉女像残破不堪,命令皇城使刘承用玉石重塑玉女石像,石像安置好后,真宗在近臣的陪同下去观看,又命人砻石为龛,令人致祭。这便是碧霞元君能够开始享受香火的缘由。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玉女之名古已有之,由此认为宋之前就有玉女信仰,但宋以前准确记载玉女受到供奉的内容已不可考,笔者认为这次宋真宗的行为就是泰山玉女得享香火的缘起。

泰山玉女与这位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公元968-1022)的缘分也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赵恒是宋太宗第三子,在位二十六年。宋代诸帝对道教的提倡, 以宋真宗和宋徽宗为最。宋代时, 泰山神已被纳入道教体系之中, 宋真宗封禅泰山, 除了夸示四方,多少也有神道设教的意味,而他在泰山上的行为无疑是间接认可了玉女的地位。

吴龙安先生在论文中提到过两条北宋末至金明昌年间, 两处奉命礼岱岳、次谒玉女祠的刻石资料。这两条刻石题记收录在清人阮元的《山左金石志》中, 其一为宋人刘衮的题名: “兖海守刘衮奉诏祈雪, 次谒玉女祠, 率巡山刘孟、邑令林会登二绝顶, 临四观, 遍览胜概。元丁卯孟春三日。”其二是金时题名:“皇姑濮国大长公主奉命同驸马州防御蒲察敬诣岱岳, 焚香礼毕。明日, 遂登绝顶, 拜于玉仙祠下。时明昌元年三月十二日。”元为北宋哲宗年号, 丁卯年为公元1087年。明昌是金章宗年号, 明昌元年为公元1190年。可见自宋元始碧霞元君便开始享受各阶层的膜拜祭祀。这便是碧霞元君信仰真正的由来。那么我们不禁又要问,当初的泰山玉女,为何如今被称为碧霞元君呢?

碧霞元君这一封号的由来

碧霞元君的称呼具有浓重的道教色彩。“元君”之称, 明代人认为是道教对女仙的称呼: “男高仙曰真人, 女曰元君。”但在明代之前元君之称并不只用于女仙。晋人葛洪在道书 《抱朴子・金丹》中说:“元君者, 老子之师也。”、“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 能调和阴阳, 役使鬼神风雨, 骖驾九龙十二白虎, 天下众仙皆隶焉。”这里所说的元君, 不是碧霞元君, 而是太乙元君, 是元始天尊的雏形。总之,元君是神通广大仙人的称号。

而从玉女到碧霞元君的过程,我们从泰山上供奉碧霞元君庙宇名称的变化就可以了解。根据明朝查志隆编撰《岱史》一书中记载和邓东先生的研究,笔者归纳,在泰山上供奉碧霞元君的殿宇,始建于宋哲宗元二年(公元1086年),名为“玉女祠”,到蒙古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道士张志纯重修泰山玉女祠之后,玉女祠被改名为“昭真观”。明代洪武年间重修,名为“碧霞元君祠”。到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宪宗赐额“碧霞灵应宫”。随后弘治、嘉靖年间不断拓建,易名为“碧霞灵佑宫”。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此名沿用至今。

从碧霞祠的名称的不断变化,我们会发现从泰山玉女向碧霞元君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宋真宗对泰山玉女的推崇,自然让玉女被纳入到道教体系之中。但在泰山玉女信仰的发展中,在宋代,在道教谱系里还没有泰山玉女或碧霞元君的地位。碧霞元君这一称号的封赐,在明末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被归功于宋真宗。但在《宋史》和《文献通考》以及宋代公私著作中, 均对宋真宗的封禅记述甚详, 并没有提及他给泰山女神加封之事。而明代各类典籍中 “碧霞元君”或“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不断出现, 但都没有说明何时加的封号, 可见这个封号也不是明代皇帝加封的。那碧霞元君的称呼到底由何而来呢?

叶涛先生对此有这样的判断。根据对泰山玉女和碧霞元君称号的历史考察, 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 元代末期, 道教信徒开始把泰山玉女纳入道教神灵体系; 到明代, 皇帝和后妃们崇奉泰山女神, 道教信徒趋炎附势而给泰山女神加上了封号, 泰山女神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封号, 时间应该在明代前期。到明中期的弘治、正德年间, 碧霞元君的封号已经非常普及, 并通过民间宗教利用宝卷的形式广为传播, 而为广大民众所熟知。

这一判断应当是符合历史原貌的,但无论是谁赐予了碧霞元君这一封号,她能够享用这一封号也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笔者之所以着重提及这一封号的由来,便是碧霞元君这一封号所代表的含义,这说明泰山玉女已经被纳入了道教真仙的谱系,这是殊为不易的。

北京城的碧霞元君庙宇

从洪武三年罢去泰山神的封号,到弘治十六年皇帝派员致祭碧霞元君, 在这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碧霞元君已经从默默无闻而发展为声名显赫,她的职司也从最初的生育神发展为功能涵盖面十分广阔的神灵。尤其到了嘉靖、万历年间,碧霞元君信仰深入民间,在民众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北京城中也开始陆续修建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这种繁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清代的康熙、乾隆时代,余波至于光绪年间, 时间长达400余年。

信众广泛庙宇众多

碧霞元君是泰山之上的神灵。泰山在山东。那么碧霞元君在北京城为什么会拥有如此众多的庙宇与信众呢?其实从元代开始泰山信仰在京城就有了根基。自元代延六年深受元廷倚重的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买地齐化门外,修建北京东岳庙开始,东岳泰山信仰就开始逐渐在京城盛行。

碧霞元君是泰山信仰的组成部分。碧霞元君信仰发展到明代,不但得到民众的崇奉,而且得到了皇室的支持,因此碧霞元君虽非正祀,但庙宇却是不断修建,逐渐遍布京城。到了清代,由于清朝统治者本身就信奉萨满教女神,对碧霞元君这一女神接受得尤为自然,皇家也对碧霞元君庙宇有所关注并积极修缮。当然,由于碧霞元君信仰的广泛性,很难统计历史上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的确切数字,但根据1928年北平庙宇调查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北京地区存留的颇具规模的碧霞元君庙宇还有55座之多,其昔时盛景可见一斑。

护佑京城的五顶娘娘庙

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虽多,但其中有五座却是与众不同。当时称呼这五座庙宇为“五顶”。庙为何称“顶”?清末震钧 《天咫偶闻》解释说:“盖北方多山,庙必在山极顶,因连类而及,谓庙亦曰顶,此土语也。”听起来是有一定道理。但庙不一定“必在山极顶”,有很多庙就建在山脚下和半山腰。按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说:“ 碧霞元君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这透露出北京人称碧霞元君庙为“顶”的缘由。笔者理解所谓“顶”就是指供奉在此犹如供奉在泰山顶上,同样灵验。五顶始建于明代,在清代更得到了皇室的格外重视。除东顶没有明确记载外,其余四顶都得到了清代皇室出资修缮或扩建。

皇室之所以修缮五顶,除了信奉碧霞元君,也因为五顶从五个方位环绕京城,是中国汉族世界观中五岳、五行观念的表现。这种五个方位的设计是人们心中宇宙模式的小的结构样板,提供了一个稳定结构,用以保佑这个“小宇宙”的中心――北京城。

笔者在2008年时曾经寻访过五顶旧址。据记载东顶碧霞元君庙在东直门外小关,建于明代。解放后,庙宇尚残存,后为太阳宫公社生产队所用。其址约在今华都饭店处。现已不存。西顶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蓝靛厂长春桥畔,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修,改名“广仁宫”。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及古柏。山门处依旧有居民占用。大殿往后都由附近楼盘开发商出资进行了修缮。南顶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发帑重修。据《老北京旅行指南》,宣统二年,当局曾一度开放南顶庙会。民国时期,庙会未再开,“一因庙已圮倒,并无人重修,二因受市面之不景气影响,恐游人无多,商贩徒劳往返。”如今南顶只有道路名称和学校名称中可以见到,庙也已不存了。中顶在右安门外今丰台区南苑乡草桥北中顶村。唐代此处建有万福寺,后寺废。明天启七年在其址稍北建碧霞元君庙。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发帑重修。中顶原存山门及山门前两座石狮和前殿,后经村里集资修缮,恢复旧有格局。正殿前有一石碑完好,名为“中顶普济宫百子胜会碑记”,是康熙三十五年夏,由“正阳门外珠市口百子老会众等诚立”。百子会,即祈求元君赐子之会。北顶位于朝阳区大屯北顶村。建于明代,清乾隆时奉敕重修,庙宇三重大殿,钟鼓楼各一。如今修缮一新。北顶娘娘庙本是五顶中不算兴盛也离城较远的一座,但如今却是五顶中规模最大、位置最佳、知名度最高的一座。

碧霞元君与生育习俗

当然,要想理解碧霞元君信仰兴盛的缘由,还是要从碧霞元君本身的职能去分析,否则即使皇室再重视再推崇,如果对百姓的诉求无实际作用,那么香火也是不会兴旺的。我们来看一下明代道教经卷中对碧霞元君职能的描述。

《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谓其原为上界天仙,已证太一青玄之位,见众生遭遇沉沦,乃分身化气,陟降泰山,先为玉女之身。后“行满十方,功周亿劫”,被玉帝册封碧霞之号,统岳府之神兵,掌人间之善恶,寻声赴感,护国安民。民间传说碧霞元君神通广大,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我们知道在旧时医疗条件较差,妇女从受孕生子,到顺利产子,到孩子顺利成长没有疾病,都想要求得神灵保佑,而碧霞元君的职能正是最符合妇女重要祈求的。

从这些天仙送子长命锁就可以看出,当时无论是只能戴石锁的贫民百姓,还是能戴精美银锁的富贵人家,都是求天仙得子的。他们会制作这样带有天仙送子字样的银锁给孩子佩戴,意思就是这是天仙赐予的孩子,请天仙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让各种邪魔不敢侵犯。

《灵应泰山娘娘宝卷》中对碧霞元君娘娘这一职能更有明确的记载, 卷中称她为民众送子送药, 劝人行善, 并具有护国佑民的神格。卷中还讲述了北京董氏夫妇在家供养泰山娘娘和眼光娘娘、送子娘娘, 刊印施放《十王卷》 即《泰山东岳十王宝卷》 和《伏魔卷》 即《护国佑民伏魔宝卷》, 又发愿作此宝卷, 舍财刊版施放, 祈子求福。卷中说他们“夫妇共一心, 施财留经文。娘娘来加护, 准定得子孙”。由此可见碧霞元君娘娘可以护佑生育才是这一信仰得以兴盛的根源,而且从碧霞元君配祀的眼光娘娘和保生娘娘也可以印证碧霞元君的主要职能。

北顶娘娘庙、北顶村与2008奥运会

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岁月流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却是阶段性、跳跃式、里程碑式的进程。举办奥运这一伟大梦想在中国酝酿了一百年,终于圆梦北京。古都北京有文物古迹3500余处,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选址都尽力避让了北京文物古迹较集中的地区。奥运会主场馆区内的北顶娘娘庙,历经五百年风雨,见证了世间沧桑变幻,兴起与消逝,庆幸的是这座庙宇不仅被保留下来,还被修葺一新。

北顶娘娘庙与北顶村

北顶村因娘娘庙而发展,娘娘庙因北顶村而繁荣,在村民们眼中,庙与村是一体共存的。娘娘庙与北顶村的密切关系才是维系村落发展的精神所在。明代北顶娘娘庙建成,随着时间推移,在这座庙宇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北顶村。北顶村随着庙宇的不断修葺而发展壮大。

据1928年统计资料载,北顶娘娘庙内供奉神像112尊。不仅有碧霞元君娘娘,还有关帝、药王、马王等等神灵。所供神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时的妇女坚信娘娘的灵验,庙会期间来庙里许愿的民众摩肩接踵。北顶娘娘庙直到1956年前都有盛大的庙会,庙会于每年的四月十五到十八日举办,当年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北顶赶庙会,让北顶村村民引以为荣。

在当时北顶村的村民不仅仅是庙会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庙会的服务者。北顶村内有专门为娘娘庙服务的一档善会,称为“攒香老会”,这档会由北顶村村民组成,是为娘娘庙提供无偿服务的。村民也会自愿来庙里帮善,做一些扫地、清理香炉的工作。民国三十一年(1943年)攒香老会在娘娘庙内立碑记述:“于十七日夜间本庙诚立吉祥道场,十八日恭谒眼光、天仙圣母、子孙懿,虔诚献攒香、云马钱粮、香烛供品、吉祥表文一应焚化等仪。”

到二十世纪末时,北顶村已经发展为村东、西、南、北分别与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安翔南里、大豁子、老虎庙为邻的村落。聚落呈梯形。全村面积3万平方米,耕地265亩,共136户,651人。

北顶村与2008奥运会

如果没有2008年的奥运会,北顶村的村民们也许依旧住在自己祖辈传承的老屋里,依旧耕作着村里一片片的土地。但历史没有也许。2002年8月,村民们得到通知,由于北顶村所在地将成为奥运会主场馆所在地,因此全村必须搬迁。政府各相关部门紧密协调,与村民们全力沟通,三个月后,全村四百余户村民全部搬迁完毕,没有一个钉子户。在那个拆迁还不完善,到处都频繁遇到钉子户的时期,这不得不说是北顶村人对中国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事的一大贡献。

2007年笔者有幸随叶涛先生共同走访了北顶村的一些老居民,他们许多居民祖祖辈辈十几代都是在村中居住,也因此让笔者对北顶村及北顶娘娘庙多了那么一份感情与了解。通过笔者的调查资料也许能让读者了解当年北顶村的情境。

北顶村搬迁前,村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村北有纵向、横向各两条灌渠。有林地40亩,各种林木1.4万余株。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建有青年之家活动站,设有图书阅览室、电视室,定期组织文体活动。乡敬老院位于该村。村民吴先生为笔者手绘了一张北顶村的地图。

北顶村的老村民

说起北顶村,只谈村或只说庙都不能完全让北顶村呈现在读者眼前。那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祖祖辈辈生活在北顶村的村民。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那魂牵梦绕的北顶村。

郑姓是北顶村里的大姓之一。郑老先生13岁时开始当劳工,回家后学做寿材。1950年参加了清河工会当木匠。1960年农民公社成立,加入公社修建队。家里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北顶村,是北顶村的老村民。整个家族已经在北顶村生活了至少300年了。

这间房子就在鸟巢西边的位置,知道这是为了奥运而搬迁,老人是愿意的,但离开了居住多年的老屋毕竟还是有些伤感的,记得搬走的时候还掉了眼泪。

王姓是北顶村的大户,有同姓不同宗的两个王家,用从事的行当来分,一个是棚王家,一个是碾子王家,这是指他们从事的不同的两种行业。这位老人便是碾子王家的。家里传到他这里已经不再从事碾子房的工作,他们从1956年开始一直都在北顶村里务农,搬迁之前家里有五口人常住村里。

王先生的父亲以前是跑口外的皮货商人,他们祖祖辈辈已经在北顶村生活了两百多年了,一直都是北顶村的村民。王先生自己是地道的农民,一直在北顶村务农,家里有五口人,耕种7亩地。

王先生2002年9月17日开始搬迁,一直到9月30日完全搬走。老人搬到了一间带有小院的一层楼房里,院里养鸟种花,生机盎然。

吴老先生全家在北顶村生活了三代了,他并不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北顶村的村民,但依旧对北顶村很有感情。

北顶娘娘庙与2008奥运

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后,北顶娘娘庙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与修葺,其间又被各种单位占用,历经磨难,殿宇损毁、破败不堪。值得庆幸的是,早在1997年朝阳区文委就开始关注北顶娘娘庙。最初由于文物部门的资金缺乏,庙宇仅是得以原址保护。之后努力争取了部分资金对山门及钟鼓楼进行了修缮。直到2003年北顶娘娘庙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国家的专项资金,在朝阳区文委努力下才得以启动全面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发生了一段插曲。

要知道,北顶娘娘庙位于奥运场馆区内。按照奥运会场馆区的规划,水立方是要和鸟巢保持在同一平行线上的,但如果要做到,那就必须拆除北顶娘娘庙的后墙以及一部分殿座。由此引发了各个政府部门的不断磋商。文物部门从上至下和文博界的众多专家一致力保北顶娘娘庙。最终奥组委决定为了保护北顶娘娘庙,水立方从原规划位置向北移动100米,让位北顶。这一决定无疑是符合人文奥运精神的。

很快北顶娘娘庙进行全面修复,让娘娘庙焕然一新,成为了北京人文奥运一道亮丽的风景。无数人感叹,正是因为保留了北顶娘娘庙,奥运会才得以顺利举办。北京与奥运相遇,实际上是中华文化统续与西方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度对话,也是北京精神与奥运精神的历史性辉映和融汇。

结语:

历经风雨、见证许多变革而依旧屹立的北顶娘娘庙,在奥运主场馆区中成为了独特的一抹亮色,它是人文奥运的载体,也彰显着北京精神。北京城市精神之最深刻、独特者,恰在此处:承天载物,爱国护民,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碧霞元君正是这一精神的代表。北顶与奥运场馆的共存,更是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包容这一特性的文化自信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