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儿童生活教育误区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儿童生活教育误区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前在儿童生活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引起相关教育者和家长的思考。

关键词: 儿童生活教育误区无为异化

一、儿童生活教育

儿童是一个生物学和文化上的双重存在,儿童生活是一个双重的任务:生理上由一个由娘胎里出生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健壮成人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和一个由只有动物本能和无意识生命的个体发展为一个现代社会人的文化过程。教育不仅要引导人追寻积极的生命意义,而且要防止其走向异化。生活与教育的共同出发点就是生命,即有意义的生命是好的生活,而使生命有意义的途径就是教育。

儿童生活和儿童教育有着本质性的联系,儿童生活教育就是对儿童进行生活教育,以生活作为课程来教育儿童。儿童生活教育是相对于书本教育和学校课堂教育来说的,所以它以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为主,也包括学校教育中的课外活动和生活化课程。

二、儿童生活教育的误区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的成长成了全家人心目中的头等大事。社会竞争和现代生活的压力,使成人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想把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交给儿童。然而,在儿童生活教育方面却存在着许多误区,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婴幼儿期的无奈的“无为”

“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在教育学的角度讲就是教育要发展人的天性,完成人的“天职”,人只有完成了自己潜在特性的发展,才算是完成了自然赋予儿童的任务,异曲同工的是卢梭“消极”教育思想。无为的思想就是要解放儿童,要相信儿童有成长的能力和天性,尊重儿童的肉体成长、精神成长天性,对他们抱有信心。

1.儿童生活教育知识背景的错误理解

现代的家长、教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教育知识背景,然而对于“无为”的思想却有着不同程度的曲解。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及早教育扭曲了孩子的天性,然而又苦于没有一套好的生活教育方法,或者地处偏远,没有符合自己理想的幼儿园和学校,就以“无为”为由,不去主动开发儿童的感官,不去实施“积极”的儿童生活教育。让孩子呆在家里,只是重复着玩沙子、橡皮泥的简单游戏。

2.缺少儿童生活教育知识背景的“无为”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相信学校可以教会孩子一切,关于孩子的生活教育就基本完全撒手,只有在孩子的教师面前训斥几句,最常说的话就是:“孩子交给你们了,打他骂他都可以,只要是为他好。”“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没错,老师是不会害你的。”

(二)家长强烈的“天才少年”梦想

望子成龙本是天下父母心,但一些父母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把儿童当作是光耀门庭的工具的“天才少年”梦。翻翻报刊杂志,随处看到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的广告词里充斥着“天才”和“神童”的字眼,充满着极富诱惑力的“成才”培养方案。于是家长们纷纷经受不住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材”的冲动,让本应有着自然发展轨迹的儿童生活处在拔苗助长式的及早教育的高压下。

让孩子多识字,让孩子背诗,拿到英语、计算机、钢琴、美术和其它各种名目的证书,让孩子学习跆拳道,让孩子练拉丁舞……仔细分析,许多所谓的“天才”方案都要打个问号,很多严格来说不是对儿童进行的教育,而是对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的一种催残。

(三)青少年期的“学校万能论”与“读书无用论”

有的家长因缺少儿童生活教育知识背景,只好完全把儿童的生活教育交给学校,这样容易导致“学校万能论”。其实家庭是儿童生活教育的第一所学校,所以简单依靠学校来对儿童进行生活教育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有的家长认为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可以教会儿童一切的知识与技能,甚至优良的品德和人格等,这种思维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机械主义。殊不知,学校教育只是儿童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与家庭和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就只会让儿童无所适从。

学校的功能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这是无数教育思想家已经论述过了的,但这在一些家长的意识中,却演变成了“读书无用论”。

进入到青少年期后,一些儿童被认为是没有潜能的。家长或者在前期的生活和教育中投入了太多,给予很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自己已尽其所能给予了孩子,学校都教育不好,自己又能如何。于是他们失望了,绝望了,改而对孩子进行“读书无用”的生活教育。

(四)性别的错位

社会性别角色对男女的性别的认同是有区别的,如希望男性阳刚、果断、有力,希望女性有细心、灵巧的特征。

本应是性别角色最理想化的学校生活教育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情况。突出的表现就是学校教师的女性化严重,如:北京朝阳区民办小学共有教师三百余名,而男教师却仅仅有十来名;海淀区公立小学女教师的比例占到近八成。

心理学专家的看法是:小学段女教师应该更多一些,男、女比例最好在1∶4―3∶7之间,男教师在25%左右较合适;初中段男、女教师比例应该在2∶3较合适,即男教师占到40%,不能低于30%。

专家指出,在低年级教学中,女教师因为耐心、细致等性格特点具有“优势”,但在女教师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身上会不经意地继承女性的温柔和细腻,缺乏男子汉的阳刚气概。所以,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男教师的比例还是大一些为好。

(五)物质“异化”的问题

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知,儿童生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防止儿童的生命走向“异化”。异化是对象化、物化的延伸,是由人创造他物而他物又束缚了人的过程。

儿童生活教育中的玩具、食物、游戏,都是人创造的,但反过来又成了束缚儿童生命和正常生活的对象,所以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玩具异化、食物异化、游戏异化问题。而这些又多为外在的物质,所以可以统称为物质异化。

玩具异化现象表现在许多孩子被家长溺爱得以占有为乐趣。玩具本来让儿童游戏的功能反而没有了,孩子千方百计地占有玩具,攀比占有的多少和种类质量的高低;有的孩子对某种玩具有特殊嗜好,一刻也离不开,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或是造成了他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新奇食物或饮料对许多孩子也是一个经受不住的诱惑,他们不知满足地喝着垃圾饮料,吃着垃圾食品,对身体发育有益的正常的进食也放弃了,这样就产生了各种营养缺乏症状,或肥胖儿童,或对牙齿和消化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危害的后果。

游戏异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儿童沉溺在电子游戏中,他们不知疲倦地玩游戏,经济的损失还在其次,由于儿童生活的发展性,对其身体和精神的伤害才是最严重的,造成了一些学生冷漠、孤独、有暴力倾向,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一些儿童视力严重下降、骨骼变形,甚至暴死。

(六)精神“异化”的问题

异化还包括交往的异化和精神的异化。现代哲学家在马克思异化理论基础上认为,在商品意识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异化为“钱”与“物”关系。黑格尔认为,“异化”即“外化”,即“绝对精神”外化为客观对象。

亲子交往是家长生活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家长和儿童本来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然后才是亲子的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交往应该是正常人的交往和以血缘为纽带的交往,但这种交往被异化为把儿童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儿童在精神上被托付了家长许多未能完成的梦想;孩子不能受到除家长之外的任何人批评,甚至孩子的精神也成了家长的附属物。

生活教育在儿童精神生活上的异化主要有阅读异化与艺术异化。儿童的阅读不只是识字、看书,还强调看到的符号、标志、图画、动画、文字等与听到的词语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对生活中的电视、录像、多媒体等方面生动画面的理解,更表现在孩子与文字、孩子、家长、教师的互动等。但它常常被“简”化为以多识字为荣。儿童的绘画和歌唱艺术,本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细心、节律为主,但一些家长以成人化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作品,异化了这种艺术精神,把孩子的胡乱涂鸦“引导”为参赛级作品,认为孩子的“本能的缪斯”是胡乱发声,是教师的失职,是孩子的捣乱。家长不是把儿童学习才艺作为训练孩子的优雅、沉着、勇敢等气质和精神的方法,而是以得奖为目的,以攀比为基础。证书与奖状替代了艺术,并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娟娟主编.广州:认字、识字就等于早期阅读吧.中山大学生出版社,2006.

[3]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