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技向苏北转移保障方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技向苏北转移保障方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科技苏北转移保障方式可归纳为:集聚辐射模式、产学研模式、产业集聚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二次创新模式、条件支撑模式、信息传播模式、科技转移带动模式等。结合苏北发展现状,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模式选择:重点推广产学研模式、科技转带动模式;大力推广条件支撑模式、集成创新模式,二次创新模式;着力培育产业集聚模式、集聚辐射模式;积极引导支撑模式、其他科技转移模式。

关键词:科技;苏北转移;保障方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065-04

研究科技向苏北转移,就要研究如何通过选择有效的科技转移保障方式,使被转移的科技在苏北地区实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致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技术竞争力持续增强,而科技输出方也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要通过科技转移提高苏北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苏北地区科技进步的进程。为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2001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苏北发展协调小组,重点加强对苏北发展的组织领导。2002年7月,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在沭阳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四项转移”实施以来,科技向苏北转移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科技本身的快速发展和发达地区接受科技转移能力强于苏北的现实,苏北地区要提高自身科技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苏北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确保达到时序进度,有条件的县(市)努力全面达小康”的目标,还需要选择有效的科技转移保障方式。

通过对苏北科技转移的长期研究,科技向苏北转移的保障方式可归纳为:①出台政策,指通过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以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的保障方式;②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指设立专项基金专项扶持向苏北转移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促进产学研,实现产业化的保障方式;③集成各类科技计划,指通过集成国家和省的各类科技计划(星火、火炬、科技成果转化等),鼓励省内外科教单位与苏北企业联合承担科技项目,推进省内外科教资源和苏北产业资源的有效链结,支持本地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创新能力的保障方式;④形成市场转移机制,指通过形成市场转移机制,加快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保障方式;⑤实施南北挂钩,指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苏南、苏北南北挂钩合作,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保障方式;⑥形成产业链,指通过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而达到科技转移目的的保障方式;⑦政府直接推动,指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的措施直接推动科技有效地向苏北转移的保障方式。

结合苏北发展现状,笔者认为科技向苏北转移的保障方式可作如下选择:

一、重点推广通过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形成以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方式,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科技向苏北转移,应以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为保障。但在目前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能力不是很强,整个苏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应通过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以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普遍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自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的意见》(苏发[2001]12号)文件后,全省已为发展苏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主要有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苏发[2005]10号),省政府《关于促进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苏政发[2004]13号)、《促进苏北地区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苏财预[2004]54号)、《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十五”规划纲要》(苏政办发[2002]8号)、《苏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苏政办发[2002]125号)、《关于进一步加快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的意见》(苏科农[2003]321号)、《关于启动培育江苏省星火龙头企业的通知》(苏科农[2004]105号)等。在苏发[2005]10号文件中规定:省星火计划贷款贴息资金每年逐步增加,原则上不低于70%用于苏北地区;省火炬计划贷款贴息资金每年逐步增加,原则上30%用于苏北,支持苏北地区企业实施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对苏北地区实施的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对地方有配套资金的科技项目,省科技计划给予优先支持。对开放配置科技资源的科技项目和科技招商企业再实施的科技项目,省各类科技计划优先给予支持。苏北地区承担和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省按规定予以资金匹配。对科技招商项目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省财政重点予以扶持。鼓励苏南地区到苏北建立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分支机构。支持社会资金到苏北地区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研开发机构。进一步加大对苏北的星火科技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对苏北地区申请的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省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将给予补贴。

苏北地区各地认真贯彻有关政策,促进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按市场规律办事,按市场机制运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为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今后省和苏北各地政府要把培育、发展苏北支柱产业,推进苏北星火带建设作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区域共同发展”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纳入到苏北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提高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能力、加快科技转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江苏应制定鼓励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的更加灵活的政策,实施更加灵活的科技管理制度。要制定有利于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的相应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各方面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的市场转移机制的形成。要着力创造公平诚信的投资环境,增强企业诚信和个人信用意识,鼓励科技向苏北转移过程中资金的同时融入。要以新一轮民营资本创业大潮为契机,鼓励先进民营科技向苏北地区转移和苏北地区民营企业积极接受科技转移。苏北地区政府要为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苏发[2004]7号)制定配套政策,对在苏北地区创办民营科技型、外向型、农产品加工型的企业,对向苏北地区以高新技术成果、专利、版权或专有技术形式转移科技,给予支持和鼓励。应把促进市场转移机制形成保障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作为制定各项发展苏北科技政策的出发点,各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支柱产业建设作为地方科技工作的核心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组织协调,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二、大力推广结合政府直接推动、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集成各类科技计划以形成产业链以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方式,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鉴于当前苏北地区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各地、各企业强弱不一,苏北地区科技、经济部门和企业较强烈地希望能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来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同时也希望政府在现有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有具体的推动措施。而省有关部门在集成各类科技计划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者认为,这些做法都有利于科技向苏北转移,但如果能结合政府直接推动、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集成各类科技计划以形成产业链来形成科技向苏北实施转移的途径保障,将实实在在地促进科技向苏北转移,加快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省委、省政府在为发展苏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后,省各部门又在培育苏北星火支柱产业、扶持星火龙头企业、加快苏北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苏北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财政、金融、交通、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措施。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已召开了五次会议,在2006年7月连云港召开的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上,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组长梁保华省长指出,要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上来,更多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为又快又好地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梁保华省长强调,“要坚持市场导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集约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来推动苏北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政府推动和结合各类要素,通过市场运作推动科技向苏北转移提出了原则要求。近年来,苏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资金的执行,省科技厅集成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对在苏北地区形成产业链,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起了重要的作用。仅2005年,全省以加快星火支柱产业技术升级为目标,以星火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为重点,集成实施各类科技计划,共组织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2项,省级科技投入2.65亿元,引导社会投入近89.66亿元。其中围绕星火支柱产业发展中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项,省级拨款1.56亿元,围绕星火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实施科技攻关计划64项,省级拨款2130万元;围绕苏北地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计划项目36项、总投资6310万元,省级拨款496.1万元,省级星火计划项目253项、总投资26.6亿元,省级星火计划贷款贴息项目149项、贴息资金1671万元;围绕苏北地区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组织实施省级火炬计划项目91项、总投资19.8亿元。

今后,省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支持科技向苏北转移;要在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调动各类经济主体参与、支持科技向苏北转移。要进一步增加省星火计划贴息资金,用于苏北星火龙头企业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围绕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加大科技攻关力度。要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计划,配置各类科技力量,选择一批苏北重点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以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联合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应允许苏北地区个人或组织以技术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等形式,参与企业分红。要鼓励省内外科技咨询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到苏北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抓紧制定激励政策,引导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到苏北创业。苏北企业要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提高研究与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用好苏北地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专项资金的同时,建议设立其他科技转移专项基金,促进先进科技向苏北转移。产业链是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是形成产业集聚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科技向苏北转移的重要保障。促进苏北地区技术和产业联盟的建立,形成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联动和协作,可以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难点问题,推进形成重点产业领域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此带动苏北地区整体产业发展。因此,建议苏北地区结合政府直接推动、设立科技转移专项基金、集成各类科技计划,利用已有产业链的基础和优势,承接国内外先进科技的转移,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加快形成工程机械、煤炭装备、汽车制造、盐化工、意杨加工、新医药等产业链。

三、积极推广实施南北挂钩以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江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南北挂钩、帮扶苏北的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苏南苏北区域合作,促进苏北加快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6年7月召开的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上,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组长梁保华省长又对南北挂钩工作提出了“创新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的新要求。但是,作者带领的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苏北、苏中、苏南都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南北挂钩工作评价不高。苏北有一部分干部群众认为苏南有些地区、部门的南北挂钩工作仅是每年给一些不多的钱,没有帮助苏北形成造血功能;苏南有一部分干部群众认为苏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不高,认为苏北地区干部群众市场化意识不强,主动通过提高自身科技水平接受科技转移的不多。

实施南北挂钩应该是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南北双方不管是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都需要深入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真正做到互补、双赢。要在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进南北挂钩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南北挂钩的积极性。要让苏南的企业在沟通、了解了苏北发展潜力后,主动去寻找科技转移的对象;要让苏北的企业在沟通、了解了苏南企业的发展现状后,主动提高自身接受科技转移的能力,积极接受科技转移。要按照优势互补、注重实效、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要求,建立有互补和双赢关系的新型合作。一方面,省和苏南、苏北政府要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精心组织,强力推进南北挂钩;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进一步完善南北联动机制,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南北挂钩,从而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与市场促动相结合的南北挂钩合作的运行机制。苏南地区可结合自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将相关技术转移到苏北,并经商办厂,特别要鼓励苏南大企业、大集团到苏北投资兴业,通过技术转移带动和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南北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区域共同发展。苏南地区要积极帮助苏北开展科技招商工作,主动把科技招商渠道推荐给苏北,苏北地区的灌南县在科技招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实效,其成功的做法苏北地区可以借鉴推广。苏南的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与苏北对口挂钩市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推荐科技招商渠道,提供科技项目信息,帮助苏北地区通过科技招商实施科技转移。总之,实施南北挂钩作为科技转移的保障方式,目前虽然处于省里重视、地方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还需要相互深入沟通、了解的状况,但其实施前景是好的。因此,建议省和苏南、苏北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和地方资源优势,以比较成熟的科技项目为载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苏南、苏北企业建立以互补和双赢为基础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广实施南北挂钩以保障科技向苏北转移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苏北科技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燕青.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P.

[2]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姚志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张延臣.技术跨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夏保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Melissa A.Schilling.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彭中文.知识员工流动、技术溢出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J].北京:财经研究,2005(4).

[11]王远达、陈向东.技术转移的经济效益与技术转移政策[J].北京:科技管理研究,2002(2).

[12]俞仲文.初论技术转移学的创建[J].北京:业界风云,2004(3).

[13]伊恩哈维.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业界风云,2004(3).

[14]杨爱华.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与发展路径分析[J].北京:科技与管理,2006(1).

[15]吴先华、郭际.基于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几点思考[J].北京:科技与管理,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