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3年前,我们学校成立,主要招收农民子弟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生源复杂。尽管我们对素质教育不断地探索、研究,却收效甚微。师生苦教厌学的状况严重,我们心中充满焦虑和茫然,我们大声地叩问着:路在何方?

4年前,我们幸运地与生本教育牵手。然而,对生本教育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

记得刚开始改革时,因为生本教育倡导小组合作,我们就组织小组培训和应用;因为生本教育倡导先学后教,我们就要求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因为生本教育倡导让学生堂上汇报,我们就要求教师少讲,让学生上台展示。我们兴奋而忙乱,但一段时间后,学生开始厌倦。结果,期末考试各科成绩也不见进步。

怎么办?

我们沉下心来问自己:“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论,倡导“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我们到底理解了多少?运用了多少?

我们发现,虽然有了先学后教,有了小组合作和上台汇报,但老师还是围绕本本转,讲授的还是知识点和考点,提出的问题无法促进学生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既不根本,也不开放。新瓶装旧酒,学生没有兴趣,走不远是必然的。说到底,小组合作、先学后教,不过是生本的“形”。

我们继续寻觅。生本教育提倡先学后教,前置性作业要简单、根本、开放,实现低入、高出。何谓“根本”?“根”在哪里?如何“培根”?

一次,在参与初中数学学科组集体备课前,校长认真看了“整式乘除”这一章,灵光一闪,这一章真正有新意的是“幂的概念”,而解决的根本在于理解乘方的意义。乘方的意义就像是这一章知识的源头,抓住了它,派生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它不就是“根本”吗?不就可以实现生本教育主张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了吗?校长与数学老师们分享,大家的精神都为之一振,豁然开朗。科组成员马上实践,学生果然学得自然、快捷、兴趣盎然。

如今,学校的数学教师们已学会从每章、每节去寻找根本,然后整合教材,拓展空间。老师首先教给学生源头的起步知识,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派生的知识,享受思维发现的美事,快步前行。请看廖清灵老师整合教材的例子:

“方程”与“不等式”是紧密联系、相互承接的两部分内容。在现行教材中,“方程”安排在初一第一学期学习,而“不等式”安排在初一第二学期学习,往往容易使初学者把它们的关系割裂开来。但在初一备课组看来,这两部分内容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整体,整合在一起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效益。2010学年的教学中,初一备课组在教完方程的解法后,“不动声色”地给出不等式让学生求解。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得出正确答案。个别思路有误或不全面的同学,在小组研讨时,也是“一点就破”,顺利掌握。当问起学生们为什么能“无师自通”时,他们都认为这很平常、很自然,只要注意等式与不等式就可以了。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等式的解法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是通过这样跨单元的“跳跃式”学习,在把握了“方程、不等式”这个整体以后,再来理解不等式这种“局部”问题,就“游刃有余”了。而且通过这样跨单元的教材整合,节省了学习新课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时间上熟悉课、评研课,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在数学学科的带领下,更多教师逐步领会了生本的“神”,走进了改革的深水区。像英语学科,以“活动”代替“讲授”,从而让这门曾让学生感到头疼的学科,焕然一新。江静文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活用教材的案例:

教四年级最后一个单元《shopping》的时候,我让学生先归纳小结,盘点课内所学的购物用语,然后让学生课外收集没有学过的购物用语,再鼓励学生用课内和课外的购物用语编一个故事或者买卖场景的对话,并通过四人小组来表演展示。

在这次活动中,学生有了课内和课外的知识积累,所编的对话题材很多,有卖衣服的、卖文具的、卖蔬菜的、卖家电的,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三、四年级两年所学的知识。这样的综合活动,不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而且通过对课外单词和句子的收集,强化了语言的输入。表演对学生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就教师而言,却是学生学习的反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中培养了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了语言的有效输出。

在活动中学习,变学习为活动,不经意中,实现了“教少学多”;同时,拓展使课堂成为一泓活水,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我们想,这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威力了。

生本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四年级语文的徐丽贤老师与我们分享了她在生本课堂上的喜悦和幸福的感受: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草的歌》,这是一首简单易懂的小诗。同学们先是说出了自己喜欢这首小诗的原因。接着,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写小草的诗词还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北朝民歌《敕勒歌》等,几个同学还哼起了关于小草的歌曲……有的同学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他们就仿写诗:《清泉的歌》、《蝴蝶的歌》。但是,写的人不多,我想学语文的最大乐趣还在于写。如何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呢?这需要老师的点拔。我说:“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用‘xx的歌’来表达心中的赞美。谁来说说你喜欢什么,你想赞美它什么?”

有的同学说:“我喜欢吃苹果,它又香又甜,我就写《苹果的歌》吧。”有的说:“我喜欢看电视,节目精彩丰富,我就写《看电视的歌》。”……我连连鼓励他们:“你们都很有思想,一个有思想的人,必定很有出息。”此时,就连平时总不出声的曹晴忠也举手了:“我想写《海螺的歌》,因为里面好像有音乐,有海浪的声音。”

活泼泼的生命在精彩跃动!这节课上,39个孩子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脸上写满了笑容。这样的课堂,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生命的气息在涌动;这样的课堂,老师摈弃了对教材的过度分析与讲解,摆脱考点和知识点的困扰,以学科素养提升为指引,以简致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然后“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积极呢?又何愁素质和成绩的提升呢?

课程改革中,大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今天,学校部分教师,已走得更远,请看王春明老师写的《没有教材天地宽》的文章片段:

过去,我们常纠结于哪一版教材更好。但当大阅读彻底地推广开去,学生喜爱上了阅读的时候,我感觉是没有教材,天地更宽。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杂志上的一篇短文,书海里的一本书,信手拈来,哪一样都能成为教材,哪一样都能引领学生去品味语文的精彩。所以接下来,我还有许多设想:历史故事讲堂、主题辩论赛、现场作文比赛,好书分享会,等等。现在,我们有了更加新颖的观点:要变“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为“整个世界都是学生的教材”1

4年的践行,让我们知道了,只有理解好“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走出本本、考本、师本,只有不再只是围绕知识点和考点来进行教学,而是以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提升学科的素养为教学目标,找准根本,才能走进生本教育的深水区,学生的生命才能得以激扬,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