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迄今为止,诗歌教学仍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抓好诗歌教学,要根据诗歌的特点,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和体味诗歌的意境,真正从诗歌中品出点“诗味”来。为此,教学诗歌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激发自己的热情,尽可能和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二、用充沛的感情,创造性地阐释诗的形象和意境;三、抓住关键词句,挖掘诗歌的深厚内涵;四、重视朗读教学,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
关键词:诗歌 教学 诗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虽说多年以来,诗歌教学倍受重视,但迄今为止,诗歌教学仍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诗歌教学中仍普遍存在着“事半功半、事倍功半”的现象。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或者只作一些字词的解释,疏通一下句子的大意;或者只是自己念一念,再叫学生读一遍就完事,平淡如水,味同爵蜡;还有些教师虽然在讲解时有分析,有阐述,讲得头头是道,可索然寡味,引不起学生丝毫的兴趣;有些教师觉得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花的时间不少,可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得不偿失,因此知难而退,不肯再下功夫了。近几年来,笔者在诗歌教学中作了一些粗浅的尝试,现就这一问题谈一些想法。
我认为,诗歌教学要根据诗歌的特点,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和体味诗歌的意境,真正从诗歌中品出点“诗味”来。为此,教学诗歌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自己的热情,尽可能和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凭借热情深入人心,没有热情就没有诗歌。同样,读诗的人如果没有热情,便不能感受、理解诗歌。下面以陆游的《书愤》为例,来体会一下如何感受诗歌的感情。
《书愤》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这时诗人已经62岁,从江西被罢官后在故乡山阴闲居。面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图光复中原,大好河山沦陷敌手,沦陷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慨叹朝中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兴复汉室,还于f都”,而自己又被罢黜居家,“报国欲死无战场”,不禁悲愤袭上心头,于是写诗明志,以寄托自己的情思。整首诗回忆早年壮志,金戈铁马,秋风夜雪,宏图万里,豪情满胸;慨叹世事多艰,朝廷苟安,权奸误国,壮志难酬,身老家乡;抚今追昔,沉痛悲愤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全诗感慨而不伤感,悲愤但不悲观,激昂的声调中鸣响着悲怆的旋律。
诗人的悲愤之情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诗人的报国之志让我们由衷的崇敬,诗人那种坚持不懈的爱国精神,更是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品读此诗,陆游就是我,我就是陆游,只有在诗歌中迷失自己,我们才能感受诗人炽热的感情,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二、用充沛的感情,创造性地阐释诗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是诗人心中燃烧的火焰,这种火焰发出热,发出光。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是在讲诗,我们的任务是用诗人心中燃烧的火焰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让诗歌“发出热,发出光”。
因此,我们必须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感情,用诗人的爱憎去唤起学生的爱憎,用诗人的欢乐和痛苦去感染学生。
我们的感情应随着诗歌感情的波动而波动,绝不能偏离诗歌的感情基调,更不能用与诗歌毫不相干的感情去影响甚至强加给学生。有的教师喜欢在讲诗的过程中穿插诗人的一些趣闻轶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往往弄得学生哄堂大笑,冲淡甚至破坏了诗歌的情感氛围,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力求避免的。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诗歌鉴赏要求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所谓创造性,其含义有二:一是通过语言媒介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补充诗歌的艺术形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没有联想和想象的丰富和补充,就不能再现诗歌的形象;另一方面,一切的丰富和补充都只能围绕诗歌的艺术形象进行。
三、抓住关键词句,挖掘诗歌的深厚内涵
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炼的,往往一个字、一句话,最富表现力,最为精炼传神,包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往往都是诗歌的关键词。抓住诗眼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
我们品味诗歌时,要抓住那些最传神的“诗眼”仔细揣摩。五言诗的“诗眼”一般出现在第三或第五字上,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分别在两句的第五字上,“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每一句的“诗眼”都出现在第三字上。七言诗的“诗眼”位置则不太固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只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的深刻内涵,学生就能深切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领略诗的意境。分析诗眼,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推敲古诗炼字技巧,赏析古诗语言的隽永美。
四、重视朗读教学,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准确传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教学的目标是依靠朗读实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诗歌朗读上狠下功夫,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朗读的效果,营造诗歌的情感氛围。
在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先播放鸟鸣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为背景,鸟鸣婉转,音乐悠扬,这天籁的声响,令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大自然中……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山居秋瞑》(王维),再以《山居秋瞑》中的世外桃源之美引出陶渊明,然后指导学生诵读鉴赏《归去来兮辞》,这样学生领悟诗歌的田园之美就水到渠成,这都得力于朗读教学营造的情境。朗读教学营造的情感氛围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感悟诗歌。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适时地传授他们一些具体的诵读方法。比如,在韵味缓急方面,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读。在音调强弱方面,表示悲壮、快乐、斥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
同时,课堂诵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交替使用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还可以组织诵读比赛。
参考文献:
[1] 潘必新. 论美育的使命[J]. 哲学研究. 2000(06)
[2] 易健. 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J].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9(04)
[3] 林一民. 艺术品的内在魅力来自何方─―谈文本的召唤结构[J]. 江西社会科学. 19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