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革新之路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革新之路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代,不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达到了鼎盛时期,特别是对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这一时期在文化思想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清除齐梁文学中的不良倾向。其中的代表人物陈子昂,他是唐代初期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的先行者,采取辩证的态度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从而形成了“兴寄论”与“风骨论”这两大诗歌理论,也为唐代后期的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陈子昂齐梁文学兴寄论风骨论

唐初在继承齐梁文学的丰硕成果、批评齐梁文学错误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其中陈子昂更是将反齐梁文风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深化。他的诗歌理论主张是针对六朝文学中忽视社会内容、不够充实,以及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这两方面提出来的。这是他在文学思想发展上的一大贡献;其二也是作为唐朝初期文艺思想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他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和“风骨论”。

一、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者——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少年时期家境较为殷实的陈子昂,为人慷慨大方。在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写作,但他更加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为国效力。少年得志的他在24岁时就考取进士,被封官为麟台正字,后升迁为右拾遗。他为人正直不阿,敢于上谏。却因直言上书当时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滥用酷刑,而被株连入狱。之后经历了老父重病而亡,辞官回乡等等人生挫折之事,最终被人迫害而惨死狱中。

在初唐时期,文坛还一直保持着南北朝时期的华丽之风,此时,陈子昂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陈子昂提倡“兴寄”是与他的思想和为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直面人生,敢于讽喻社会、政治现实。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是一个有思想有远见的文学家。他的“兴寄论”可谓是“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①”,使得李白、杜甫等人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诗歌理论,并逐渐成为唐代诗歌中关心国家、民生等重要社会内容的普遍美学理想。

二、诗歌革新之“兴寄论”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②”这正是陈子昂针对诗歌创作所提出来的,也是明确的指出前面提到过的齐梁文风中存在的两个问题。这里的“兴寄”本是由《诗经》中的“比兴”这个概念发展而来的,陈子昂将“比兴”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加入了“美刺③”的意蕴,形成了“兴寄”。陈子昂反对诗歌创作中只有“彩丽竞繁”而忽视“兴寄”的重要性。“兴寄”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并区别于一般对于重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它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审美性形象来感染读者,并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积极的思想意义。但“兴寄论”是不能与儒家传统的“美刺”划等号的,“兴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提倡以理为主或是以意为主,它本身是更符合文学的基本规律的。况且“美刺”一说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美刺”常与“比兴”放在一起进行言说,认为“美”就是“兴”,“刺”就是“比”,混淆了思想与艺术的区别。而“兴寄论”则是要求诗歌的创作要将深刻的思想内涵隐藏在审美意象中,这也恰恰切中了齐梁文学中存在的弊病。

“兴寄论”中的指“兴”是诗人浮想联翩、缘事而发的情性,是形象思维非常活跃的一种状态,可以理解为感兴或者意兴;“寄”是指寄托,是诗人将现实的寓意寄托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有一种隐含的味道。“兴寄论”虽然也强调了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性,但是更多的是注重诗歌的思想内涵上具有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同时也重视诗歌整体的审美性的表现。

三、诗歌革新之“风骨论”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④”陈子昂在文学上直言提出唐代初期过于浮夸艳丽的问题,他不仅反对齐梁文学中文风的形式主义,还大力提倡恢复“汉魏风骨”,但并不是一味地因循守旧。他所提出来的“风骨论”既是与六朝的“风骨论”相关联,但在含义上又不是完全一致,可以说是历史的继承与新的开创。特别是在吸收了六朝诗歌在格律上的成就的同时也进行自己的创新,努力实践自己的“新风骨”,力求做到声律兼具。

陈子昂所称颂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⑤”的“汉魏风骨”,表达了“汉魏风骨”积极并且充实的优良传统,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在气势上也是昂扬向上的;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形式:“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说这首诗的音节抑扬顿挫符合声律的节奏感,并用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表达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正因为陈子昂从这首诗里看到了一种风骨与声律融合的新诗体,恰好体现了他革新的要求。

此外,陈子昂在继承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刘勰所注重的“梗概多气”是悲壮豪迈的情怀,这也正是陈子昂所提倡的。但与刘勰稍有不同的是,陈子昂的“风骨论”并不强调“风骨”必须要符合经意的含义。同时,陈子昂虽然也与钟嵘提出的“建安风力”有相似的地方,但他并不强调“怨愤”。因此,唐代也就有了属于这个朝代特点的“风骨论”。陈子昂的“风骨”虽然是从六朝文学中批评总结出来的,但却有新的见解。此时的“风骨”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刚健有力、气势昂扬的美学风格,与齐梁文学的浮靡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风骨论”同样也是针对前文提到的齐梁文学的弊病而提出的,这两种不良倾向的确影响了初唐文学的发展。陈子昂则要求文学作品应以表现政治理想和抱负为主,抒发广阔的豪情壮志,要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他还针对齐梁文学中过度堆砌辞藻、排比、声律等问题,提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应该是生动、鲜活、自然而传神的。这一革新改变了六朝柔靡、浮艳的诗风,将“风骨”放到了首要地位,转而将修辞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这也与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的观点相吻合。齐梁文学的“彩丽竞繁”被陈子昂以“汉魏风骨”进行了修正,可见树立唐初诗风所传达出的奋发向上的气魄和风范的重要性。

四、小结

陈子昂的“兴寄论”、“风骨论”作为其核心的诗歌理论,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是有突出体现的。特别是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以说是“兴寄”与“风骨”兼备之作,将这二者相结合的诗歌创作和文艺思想也深刻的影响到了盛唐的一部分诗人。

虽然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他在诗歌理论革新上更倾向于内容方面,以至于他的创作显得过分古朴,缺乏一定的文采。对于齐梁文学“彩丽竞繁”的洗涤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并没有充分重视六朝文学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的优点。这无不是在理论创新上的一大遗憾,但无论功过与否,陈子昂在革新上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不但竭力继承汉魏风骨,批判齐梁以来诗文的不正之风,还试图将声律与风骨相结合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体制。陈子昂更是将诗歌革新问题的重心放在了思想理论上,这也是其他唐初诗人所不能企及的。(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引自韩愈《荐士》

②引自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③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

④引自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⑤引自东方虬《咏孤桐篇》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韩理洲.《陈子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

[4]彭庆生.《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5]张明非.《论陈子昂“兴寄”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

[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