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充分感受,真正体现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的转变。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要灵活地加工,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的生活学习材料。如:我在教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千米的认识”的时候,教材上是以一个运动场为情境,这很不贴近于我们农村小学孩子的生活,于是我就把它改为我们身边时常发生的上学时的路程为情境。通过这样来创设情境,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又如:在教学“比例尺”前,我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教学楼,并让学生画出教学楼的平面图,由于教学楼形状复杂,学生在画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我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让学生记下自己遇到的问题,并想想怎样解答这些问题,数学课上汇报。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上课时劲头十足,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能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表现。实践证明,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给足时间,重视探究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里,强调了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它应当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前,我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少,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探究的价值。新课程改革后才知道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通过活动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拿出几对不同的空心圆锥体和圆柱体,然后分别发给几个小组进行实验,并问:“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呢?”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去度量、比较一下它们的底面和高度,让学生发现每对圆锥体和圆柱体都是等底等高的。再让学生先把空心圆锥体盛满水,倒入圆柱体里面,试一试这样做要倒多少次才能把圆柱体灌满水?然后,指导学生反过来做实验。先把空心圆柱体盛满水,向圆锥体里面倒水,要求每次都要倒满圆锥体,并且水不能漫出来。看这样做可以倒满圆锥体多少次?水有没有多?在做实验时每一组都要求有一名学生记录实验结果。顷刻,课堂上学生人人动手参与,你搞这个实验,他搞那个实验,气氛十分活跃。之后,学生纷纷宣布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取得一致的结论:可以倒3次。从而很容易引导学生得出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1/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对圆锥体的体积的计算产生直观的认识,经过论证,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是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和数学知识的“发现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现,真正落实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在学生自己拼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根据拼摆的图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进一步验证这个公式是否适合所有的梯形?最后,教师还应该通过学生之间讨论理解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个公式中“上底+下底”、“÷2”的实际含义。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争论,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尽量多地交流,并从同伴那获得有益的信息,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或指导即可。

三、课堂上评价及时,促进深层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励学生学习”是评价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发现。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37+9”时,在让孩子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之后,我就请学生站起来汇报自己组内的算法,当时,有个孩子说出了他的算法是:把9看作10,用37+10=47,多加了1个,再用47—1=46,所以37+9=46。这孩子一说完,我就对他的这种独特的算法进行了夸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真棒!看来,学好数学能让我们生活更丰富、更精彩。”经过这一评价,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大多数孩子都从中受到启发,立即说出,还可以把37看成40,用40+9=49,多加了3个,再用49—3=46。趁此机会,再次夸奖:“同学们真能干,观察真仔细,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没想到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这样,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能把握住激励性评价的时机,就会激起更多孩子的探究欲望,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来。不过,教师在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时,也要注意“激励”要有度,评价要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有趣、有用和亲切的一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什么地方探究,是很有讲究的,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内容有没有探究的价值,学生是否具有探究能力,该如何进行探究。通过自主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