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根据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和农村小学一线特岗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谈高校在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上应完善的几个方面。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特岗教师;职业发展;高校培养;均衡发展

2006年5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实施以来,已经将近10年,部分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有力地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以及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的同时,从农村小学一线特岗教师的聘后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高校师范生培养上的一些薄弱点。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相应人才的培养成效,为农村学校培养更多“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师资,笔者结合农村小学师资现状和一线特岗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为高校定向培养农村学校教师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小学师资现状

最近,笔者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12个乡镇做了一次“关于农村师资力量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教育正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飞速发展。不过在部分农村,小学师资状况不甚理想,存在许多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空编空岗,定员不足

农村学校点多班小,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依然要开足学科、配足教师。因而近年来,虽然随着合乡并校力度的加大,但是自然减员和缺员补充失衡现象频繁,农村小学普遍教师数量不足,进而出现了教师跨年级、多学科代课兼职现象,更为惋惜的是,部分学校的一些课程因缺少专业教师而无法正常开设,尤其是计算机课和英语课。各校每学期开学前都会出现“校长去教育局要人”的现象,大多会空手而归并叹息“有编无人”或“定员不足”呀!

2.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Ⅲ

(1)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在一些城郊乡镇学校,45岁以上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5%以上,教师老龄化严重。新陈代谢,新吸纳的年轻教师与陆续退休的老教师数量不能相抵,定员不足、年龄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2)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中仍有一部分是二十多年前“民办转正”的,少部分为中师和师专的毕业生,这些中老年教师学历水平基础偏低,他们大多在基层小学从教多年,而今已年近花甲,这么多年尽管在努力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还是觉得思想落后于时代,身体辜负于工作,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成为“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农村小学的“顶梁柱”。而近几年的新任教师一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都有着较系统的文化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技能。这就造成了老中青教师学历水平、知识能力良莠不齐的现状。

(3)专业结构极不平衡。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学校教师同时兼任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班主任教师要兼任数学、语文两门主科,整体上有些学科却无专业对口教师。并且,有近一半的教师在学校没有担任在大中院校所修专业的教学,很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人尽其才。

3.教师流失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

(1)“优秀教师”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成长起来,但是,农村小学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一旦羽翼丰满,往往被选调到市区学校或有部分人把农村学校当作“跳板”,选择了更好的工作环境。所以,在一些乡镇学校就出现了一种不符合常规的现象:学校年年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却不见骨干队伍扩大,甚至越培养总数越少,人才乏力。

(2)近年兴起的考公务员热,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些年轻人茫然地面对着农村教育,他们看不到学校的前途,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更不甘心在农村工作“一辈子”,有的悄悄地备考,考上了后就走人,还有的不辞职就走人,使得校领导措手不及。

(3)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在工资、福利待遇上,流入地往往都大大高过流出地。这就直接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

二、特岗教师到岗后的职业发展状况

2006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来自大中专院校,是农村学校的“新鲜血液”“新生力量”,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提升的“宝”。该计划在西部偏僻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和大学生就业面临压力的双重背景下实施,通过激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缓解了农村小学师资供需矛盾,改善了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然而,特岗教师到岗后,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状况仍不够乐观。

1.福利待遇偏低,心理落差较大

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选择特岗教师这份职业,多为解决就业问题,然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不能就近安置,有的经“调剂”,到离家远、交通不便的村小任教。到岗后,学校不能给特岗教师提供住房,需自己租住民房,自己想办法取暖、吃饭等,没有网络、没有良好的洗浴环境、没有便利的购物场所……工作、学习、生活非常不方便,每个月三两千元的工资除去房租、伙食费、日用品费等,所剩无几,每周或每两周回家探望双亲买点礼物都“不敢奢侈”。还有处于适婚年龄的特岗教师交友恋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难心事。结果,到岗一两周、一两个月的新鲜劲一过,特岗教师的心里开始不平衡起来,他们往往会思忖“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这样,就有一大部分特岗教师不情愿“服从分配”――到偏远村小工作。更有甚者“毅然辞职”了。

2.工作环境一般,职业认同感差

特岗教师到岗后大多发现一个现实问题:理想没有照进现实。学校工作状况就不尽人意。近年来,虽然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总的来讲相对落后。特岗教师普遍觉得,农村学校一般没有资料完备的图书室、阅览室,没有器材完善的实验室、语音室和音乐教室,甚至没有舒适的办公室、办公桌。有的学校没有电脑,有的即便有电脑,也配置低,甚至有的还没有开通网络――利用率低。简陋的工作环境和简单的工作条件,降低了特岗教师的工作热情,打压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三成左右的特岗教师会留聘,而更多的在合同到期前就早早筹备考公务员、转行、考研深造等。

3.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显示,经过一年半载的适应,30%左右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大,所兼学科多,领导临时非配的任务多,并且80%以上的特岗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专业不对口,自己的爱好不能得到发展,自己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因此,多数特岗教师心理压力、工作压力与日俱增。

4.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足

特岗教师到岗后,往往渴求有更广阔的专业发展平台,但对于学校提供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如继续教育,他们普遍认为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对自己帮助不大,另外有的学校和领导觉得特岗教师刚出校门教学技能水平能胜任,学校人员紧张,对派人外出培训基本就不考虑特岗教师,只一味地教育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却忽视了特岗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经验、实践的追求。

最近,欣闻为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支持特岗教师在职学习和专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2015年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76号),开展服务期满留任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这是深入推进“特岗计划”实施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光靠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还远远不能解决特岗教师这一群体的培养问题,应该在源头上加大力度,扎实推进。

三、高校在教师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上应完善的方面

1.扩大师范院校招生,特设“特岗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笔者认为,特岗教师出现不到位和中途离岗等现象有其客观原因,但其主观上缺乏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精神是主要原因,因此,为了避免特岗计划“只解决了农村教育的一时之需”,高校理应在师范生培养的长效机制上大做文章,例如采用“定向”培养手段,确保农村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2.适当调整培养模式,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

已经有学者指出,全科型小学教师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急需人才。全科型教师意为“全能型”教师,既能从事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又能承担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正是农村小学急需之人才。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呼声中,“特岗教师”的应运而生,高师院校也承担起了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但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专科型”传统模式,“学有专长”的学生毕业后仅能从事所学学科的教学工作,若想学校能“因需而用”,还需岗前、岗位不断培养和培训。为了给用人单位减轻负担,使师范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建议地方高师院校适当调整和建立新型的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3.拓宽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教学技能

从某种角度讲,高素质的教师应该“乐教”“善教”。要想让特岗教师“乐教”――安心扎根农村,无悔奉献农村教育,高校增设思想政治、心理学等课程,丰富师范生培养教育内容十分必要;“善教”离不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所以高师院校同样要注重加强教育实践课程。“国培(2015)”高等师范院校与地方合作培养项目中的“影子”学校培训措施就卓有实效。“影子”培训即将参培教师分流到各名校名师处,双方共同确定培训内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参培者或者深入影子导师课堂随堂观摩,或者参加影子学校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校本研修活动,或参加坐班实习,等等,效仿此法,科学有序、丰富实用的实践培训能确保师范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课程,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让更多的特岗教师能“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