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晋人自然观及其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晋人自然观及其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晋人开始发现了自然美,而且深深地陶醉于其中。在此基础上,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开始勃兴。原始思维的遗留,玄学的兴起,佛教的传入导致的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是晋人自然观形成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晋人自然观 山水诗 山水画 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72-03

作者简介:王圣(1971―),甘肃通渭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兰州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学理论、文艺理论研究和教学。

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来考察,对自然的欣赏始于汉末魏晋时期。目前被认定的最早的山水诗就是曹操的《观沧海》。对自然的欣赏到了晋人那里大盛,这种自然观导致中国文化人与自然形成了独特的关系。从深层来说,其形成是由于几种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

一、晋代前中国人的自然观

我们知道,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自然山水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的。先秦时,人对于自然山水还处在一种敬畏情绪当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考古历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在漫长的农业耕作过程中,我们的先民需要掌握并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活动。但是,由于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他们不可能对大自然有深入的理解,所以,他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怀有敬畏感。到先秦时,虽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大自然规律的掌握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从而发展出比较成熟的文明形态。但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此时人类还处在对自然敬畏和疏离的阶段。所以,《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认为大自然生成了天地万物,“生”是大自然的最大德性。很显然,人类对大自然怀有崇敬之情。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是先秦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少有的几个例外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另外是《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前者的确有一种游乐山水之趣,后者则明显是为了引起两人的辩论,而目的并非欣赏山水。然即使前者,也还是在通过“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悦乐来表达曾点和孔子的志向,是相对于子路等弟子急功近利的志向而发的。艺术中也有景物描写,如《诗经》《楚辞》等作品中常见景物描写,但这些景物描写主要是以比兴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景物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总之,此时还少有对自然的真正欣赏。

二、晋人的自然观

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宗白华先生说:“汉末晋人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和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的诗,郦道元、杨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政治上的黑暗与精神上的自由形成极大的反差,政治上的偏安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与艺术审美的大放异彩并行不悖。然此时士人精神上的自由和对艺术审美的钟情都与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可分割。晋人的自然观对中国艺术与审美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晋人开始发现了自然之美,并且深深地陶醉于其中。

到了晋代,随着经学的衰落和玄学的兴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由原来的疏离变得亲近。曹操的《观沧海》虽可称为最初的山水诗,但从其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看,它尚保留有先秦“比德”说的明显痕迹,景物主要还是表达诗人志向的载体与工具。到了晋代,这种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刘义庆《世说新语》里便有许多这样的记载:“王羲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羲之对山阴道上之美景,流连忘返,深情沉醉。“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兑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顾恺之、简文帝皆对自然山水美景一往情深,无限亲切。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内外的结合产生了晋人对自然的一往情深,到了晋代,一时之间,充满了对于大自然的热情歌颂和深情向往,晋人对自然山水之深情向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独特风景。

其次,随着对自然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兴起,更加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挚热爱。

虽说晋之前已有一些山水诗,但山水诗的真正大盛始自晋代。刘勰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谢灵运以超拔之才,独步当时,成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驭,下超晋人”(皎然《诗式》卷一),特别对山水诗的兴盛具有独特贡献。“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自然景物在他笔下是那么清晰可人,优美清新。

另外,对山水的热爱也促成了山水画的兴起,这也是晋人自然观兴起的另一标志。

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家宗炳说:“山水质有而趣灵。”(《画山水序》)“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宋书・隐逸传》)他对山水是如何的一往情深呵!陈传席说:“真正的山水画,如前所云,乃正式萌芽于晋人,由晋朝而兴起的山水画,刘宋而成。”此时山水画创作突然勃兴,一时之间,作品大盛。随着山水画的兴起,山水画理论也出现灿烂景观,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先后出现,专门探讨山水画理论。山水画需要总结创作经验、形成理论,继而指导创作实践,只能是在山水画大兴的前提下。

三、晋人自然观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为什么到了晋朝时期突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勃兴,人对山水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一般都从玄学对庄子的发挥来解释。这种解释当然有道理。然而,何以在庄子时代没有形成如此规模巨大的对山水的欣赏热情?甚至庄子本人也并不像晋人那样对山水一往情深,在他那里,山水只是他求道的手段和工具。所以无论是他讲到“北冥”“南冥”“鲲鹏”“螟蛉”之时,或者讲到秋水之漫涣时,并不是以审美的眼光,而是以此为手段来说理。而一旦到了晋人这里,不管是庄子还是山水,都变得那么多情,那么迷人。其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这里笔者只想从思维方式演变的角度来谈其内在原因。相对于先秦自然观和西方自然观,晋人自然观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特的自然观背后是晋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先秦时期,我国历史去原始时期未远,原始思维的遗留还很多,甚至可以说,主导先秦人的思维方式还是原始思维。在原始人的思维中,可能把我们现在看来毫无关系的两种东西看成是同一的;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似乎同时又觉得它们不是同一的,因为那两者只是能够以某种神秘的力量互相影响。我国古代典籍如《国语・周语》(上):“周之兴也,鸣于山;其衰也,杜伯身王于。”《周易》:“柘杨生,老夫得其女妻”(《大过・九二》),“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九五》),“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丧牛于易”(《旅・上九》),都是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预言人事的灾异。

原始思维把世界看作一个充满联系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原始象征思维。这种原始象征思维方式观照自然的方式,就是对自然的比兴观和比德观。《诗经》中的比兴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结果。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以山水比人仁智之德,以松柏之后凋来比人之高德,此为先秦之比德说。从思维方式上讲,比德说与比兴说是相同的。只是比兴所比之对象为感情,而比德所比之对象为道德。总体来讲,先秦人对自然的观照是以外在景物去象征内在之感情或道德。如果他关注自然,其目的并不在自然本身,而是在自然背后,由自然所比拟和指向的那个东西,或者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在这里自然是能指,而它所比之德则为所指。先秦说理散文中出现的作为说理之手段的自然也是这方面的证明。

到了晋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承续中有所变化。一方面,“儒学信仰危机的加深,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把晋人思想引向了玄学。”“总体而言,晋人玄学在本质上是庄学的一种特殊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受到印度思想的巨大影响。相对于中国古代思想,西来的印度思想中比较重逻辑思维,而且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对比中,容易启发本土思维的深刻变化。于是,从两晋时期开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在许多理论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这种文化的碰撞导致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同时也影响到晋人看待自然的态度和他们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先秦时人与自然的象征关系,此时开始转化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从思维方式上讲,来自传统的原始象征式思维方式受到印度西来的佛教思维方式的冲击,逐步消化融合,形成新的象征与理性结合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性思维。但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原始象征思维的影响一直是巨大的,不像西方思维那样,直接被逻辑思维所代替,而是在象征思维的基础上,受到外来思维方式的影响,发生某些改变。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方面,主要是由原来混沌不自觉的对待自然、仅仅把自然看作是象征的“能指”,转变为自觉地欣赏自然、纵情自然,把自然当作是自己欣赏的完整对象,并且把自己的感情与自然对象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自然在晋人眼中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这应该是其思维方式中逻辑理性所起的作用。另外,晋人并不像欧洲人那样,完全以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当作自己征服的对象,而是保留了传统的原始象征思维的特点,认为自然对象并非是异己的、应该被征服的对象,而是与自己同样具有情感与意识的观赏对象,把自然对象看作是自己的好朋友。这样,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了晋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影响到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亲和诗性关系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诗性思维方式。

总之,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到晋人那里正式形成,并且影响深远。而且,正因为这一观念形成的原因在于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这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原有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六朝之后中国人的思想迥异于前代。从这个角度说,晋人自然观的形成只是思维方式碰撞过程中的副产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