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鹅副粘病毒病流行原因及防制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鹅副粘病毒病流行原因及防制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S858.33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1)01-0020-02

副粘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国内最早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1]和扬州大学王永昆等[2]发现,而后江苏、浙江、辽宁、吉林等地也陆续发生[3],在短短的几年内,流行地区不断扩大,给养鹅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特点

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农村养鹅高峰的春夏季多发,常引起地方性流行,不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发病。该病对不同日龄的鹅均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一般发病率为15%~60%,平均为30%左右;死亡率为30%~100%,平均为50%左右。日龄越小、饲养环境越差,鹅群大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最小日龄仅为3日龄,最大300多日龄,其中以15~60日龄雏鹅最为多见,占60%左右。15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病鹅能引起同户或附近饲养的未经ND免疫的鸡也感染发病死亡,但对鸭没有致病性。鹅群发病后用氟哌酸、恩诺沙星等多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小鹅瘟高免血清等治疗均无效果。

2流行原因

(1)病鹅和流行期间的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病鹅的胴体、内脏、羽毛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以及污染的饲料、水源、草地、用具和环境,都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带毒鹅及携带病毒的人员流动对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感染。

(2)被污染的炕坊是重要传染源。鹅副粘病毒可通过鹅蛋垂直传播。患病的种鹅和已被感染而未出现症状的种鹅所产的蛋含有病毒,且蛋壳外也带有大量副粘病毒及其他微生物。小日龄鹅发病多与种蛋、炕坊、育雏室未严格消毒有关,特别在炕坊育雏的雏鹅发病相对较多。

(3)饲养管理不当易造成鹅副粘病毒病的发生流行。一是许多饲养户习惯鸡、鹅同群混养,因鹅和鸡副粘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I型F基因型,相互间有高致病性。二是种鹅饲养户不能做到自繁自养,购进的后备种鹅来自疫区或未经有效免疫,故常在鹅群引进后1~3d内引起鹅群发病。三是鹅群之间靠得太近,相互传染而发病。尤其是鹅群饲养水环境受到污染时,极易暴发该病。

(4)鹅群未有效免疫是鹅副粘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由于鹅和鸡副粘病毒均属于禽副粘病毒I型,常被认为是鹅的新城疫,但鹅副粘病毒属于F基因Ⅶ型毒株,而鸡新城疫病毒属于F基因Ⅱ型毒株,二者的抗原性存在差异,因此用新城疫疫苗免疫鹅群难以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鹅副粘病毒病的目的。目前预防鹅副粘病毒病常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但免疫期短,仅有2个月左右,如不按免疫程序接种就很难使鹅群得到保护。使用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作为紧急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效果,但被动免疫期很短,一般不作为预防用。

3综合防制措施

3.1预防措施

3.1.1隔离饲养鹅场、鹅舍要选择远离交通要道、畜禽交易场所、屠宰场等地方,同时鹅群必须与鸡群分开饲养,最好不要同时饲养,避免相互传染。实行全进全出制,避免不同日龄鹅混养,防止疫病传播。

3.1.2严格检疫对必须引进的雏鹅和种鹅,应先了解疫情,不要到疫区购买。引进之后要进行免疫监测或立即接种疫苗,隔离饲养15d以上,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等注射疫苗的鹅产生免疫力,证实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种蛋应来自健康无病的鹅群,鹅群必须在康复15d后其蛋才能作种蛋用。对购进的种蛋必须严格消毒后入孵,出孵的雏鹅立即接种疫苗,隔离饲养1周证实无病后再混养,要坚持自繁自养。

3.1.3疫苗防疫

(1)使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注射预防。雏鹅免疫:无母源抗体的雏鹅(种鹅未经免疫或免疫3个月以上)首免应在5~7日龄左右,0.5mL/羽皮下注射;母源抗体正常的雏鹅(母源抗体HI为24)15~20日龄左右首免,0.5mL/羽皮下注射。2个月后进行二免,1.0mL/羽,肌肉注射。种鹅免疫:在前2次免疫基础上,产蛋前2周左右,胸肌注射1.0mL/羽,免疫2个月后可再次加强免疫,种鹅群至少应经4次灭活苗免疫,使鹅群在整个产蛋期具有免疫力。免疫时要勤换针头。对规模鹅场要定期用HA、HI试验监测免疫效果,防止发生免疫失败。

(2)接种鸡新城疫疫苗。对15~20日龄雏鹅首免用NDⅣ系苗2倍量滴鼻或5倍量皮下注射,40日龄左右二免用NDⅠ系苗5倍量肌肉注射或注射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对鹅副粘病毒病能产生实际的预防作用。应该注意的是,免疫时尽量不要将NDⅠ系苗与小鹅瘟、AI油乳剂灭活苗等其他疫苗同时使用,至少应间隔7d以上,以避免副反应的发生[4]。

(3)用小鹅瘟-副粘病毒二联灭活苗或鹅副粘-鹅禽流感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方法同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在常发病地区没有用单苗效果好。

(4)若该场、户前几批鹅副粘病毒病发病时间特别早(即小于5日龄),则表明该场地的病毒污染严重,这种情况使用疫苗免疫往往难以奏效,应首日用抗鹅副粘病毒病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或小鹅瘟-副粘病毒高免血清皮下注射,0.5mL/羽;第7天可再次皮下注射,1.0mL/羽,作为预防该病的被动免疫;于20~25日龄再注射本地流行株制备的鹅副粘病毒油佐剂灭活疫苗主动免疫。第7天也可直接进行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或小鹅瘟-副粘病毒二联疫苗主动免疫,2个月后进行二免,并配合抗生素、多种维生素饮水拌料防止继发感染。对购进免疫状况不清楚的雏鹅时,也可按上述方法进行预防。

3.1.4严格消毒对鹅舍、运动场、饲养设备要打扫干净,清除垫料、粪便等废弃物,放在离屯、鹅舍稍远的下风头的地点堆积,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用清水彻底清洗地面,墙壁和设备,然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效果最佳。亦可用2%苛性钠(火碱)或20%生石灰液或30%热草木灰水对鹅舍和运动场地消毒。对鹅场无疫病时要定期消毒,平时用百毒清等碘制剂进行环境或饮水消毒(注:用活苗期间尽量避免消毒,以防影响免疫效果)。孵化室在孵化前、后都要进行消毒。发生疫病要随时消毒。

3.2发病后的措施

3.2.1封锁、隔离和消毒一旦鹅群发病,首先采取封锁,要将未出现症状的鹅隔离于清洁无污染的场地饲养,及时隔离病鹅,死鹅焚烧深埋。可应用百毒杀、强力灭杀王(稳定性次氯酸钠溶液)、双季胺盐络合碘液等对鹅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1次/d,直至疫情结束。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除粪便,做好无害化处理,保持鹅舍干燥通风和保暖。

3.2.2紧急预防接种

(1)当周围鹅群或同群发生鹅副粘病毒病时,对假定健康鹅群紧急接种鹅副粘病毒油佐剂灭活疫苗。用量:雏鹅0.5mL/羽,青年鹅、成年鹅1.0mL/羽,通常在注射疫苗后5~7d可有效控制发病和死亡。在注射疫苗时应及时更换针头,严格做到一鹅一针,防止针头交叉感染而引起发病。1个月左右再用鹅副粘病毒灭活苗加强免疫,防止重复感染。

(2)接种鸡新城疫疫苗。40日龄以上鹅用NDⅠ系苗5倍量肌肉注射,40日龄以下雏鹅用NDⅣ系苗5倍量皮下注射。因该病毒与新城疫病毒有部分免疫原性,用NDⅠ系苗、NDⅣ系苗免疫,可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但不如鹅副粘病毒油乳剂苗保护效果好。

3.2.3治疗方法目前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可采取以下方法对症治疗:

(1)对发病鹅群使用鹅副粘病毒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进行紧急治疗,体重1.0kg以下的鹅注射1~2mL/羽,体重1.0kg以上的鹅注射3~4mL/羽。重症病鹅隔日再注射1次效果更明显。注射1周后应注射鹅副粘病毒油佐剂灭活疫苗免疫。在无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时,可用2倍量鹅副粘病毒油佐剂灭活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可有效地控制疫情。

(2)同时全群要增喂多种维生素(维生素K、维生素C等),饲料中添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控制继发感染和促进肠道病变恢复。

鹅群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处理,5~7d后死亡明显减少,食欲开始增加,10d左右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鹅群恢复健康。产蛋鹅l5d左右逐步恢复产蛋。康复后的鹅群中有个别鹅仍遗留仰头、扭颈等神经症状。

4小结与讨论

目前,在部分鹅饲养户中广泛应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和高免抗体进行防治,均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抗鹅副粘病毒血清治疗应在发病的早期应用效果较好,但用量太大,成本太高,不能完全替代疫苗。因其是人工被动免疫的抗体制剂,免疫期短,待抗体效价降至无保护作用时应立即接种相应的疫苗,才能获得坚强的免疫力。所以,防制该病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有计划地做好鹅群的免疫监测,定期检测鹅群的鹅副粘病毒抗体(HI抗体)的消长和水平,一旦发现鹅群的HI抗体水平下降(通常以HI抗体效价24作为临界点),就必须及时对雏鹅和种鹅接种疫苗加强免疫,使鹅群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新引进的鹅必须严格隔离饲养,同时接种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经过2周确认无病后,才能与健康鹅混养;应注意坚持搞好环境卫生、严格隔离消毒,鹅群必须与鸡群严格分开饲养,避免相互传播疾病。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的抗病力等综合防制措施,以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辛朝安,任涛,罗开健,等.疑似鹅源新城疫感染诊断初报[J].养禽与禽病防治,1997,16(1):5.

[2]王永坤,田惠芳,周继宏,等.鹅源新城疫病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8,18(1):50-62.

[3]董国英.鹅副粘病毒病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2006(12):61-66.

[4]李文良,冯太兰,戴亚斌,等.鸡新城疫疫苗对鹅副粘病毒病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6):470-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