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10-0038-03

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革,要求每个公民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何培养小学生兼具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成为合格社会公民,这成为了学校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确定了新时期学校德育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然而,在学校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行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将“我”置于利益的首位;凡事从“我”出发,忽略他人感受;对公共事务或冷漠、或偏激;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要求失衡等等。这些现象都显示出学生的公民意识严重缺乏。可见,未来学校德育的重心应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公共生活作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主要方式,逐渐萎缩和扭曲。学校公共生活或被强大的学习考试生活严重挤压,或脱离于社会公共生活闭门造车,或剥夺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自等等,造成了学生公民意识的严重缺乏。

因此,学校提出“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将“重构学校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作为课题的研究思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课题进行分解,与学校的管理、德育、教学、后勤等多方面工作改革相结合,通过理念引领,个案研究突破,边思考边行动,边提炼边推广的方式,将课题研究逐步推向深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成果

(一)理性认识成果

1.明确了学校公共生活三要素

学校德育是为培养公民服务的,需要从“学科”德育转变为“共育”德育,从“知识”德育转变为“体验”德育,从“观念”德育转变为“价值”德育。在学校各种公共生活构建过程中,学校发现主体性、体验性、互动性是学校有价值的公共生活的三要素。学校公共生活的创设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主动构建。只有深刻的公共生活体验和人与公共生活的多向互动,这才能在学生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公民意识。

2.明确了小学公共生活目标

根据小学生年龄身心特点,课题确定培养的总目标:“充分享受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做文雅小公民”。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设定各年段公共生活目标。低段:关注独立自主,感知公民身份,渗透公民意识。中段:关注同伴交往,体验公民生活,积累公民意识。高段:关注民主表达,拓展公民生活,加强公民意识。

3.梳理了小学公共生活内涵

公共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程序设置、公共契约制订、公共岗位设立、公共活动参与、公共舆论建立。公共程序设置保障公共生活民主有序地开展,公共契约制定让学生明确公共的权利和义务,公共岗位设立提供参与和管理公共生活的机会,公共舆论建立提供学生民主表达与监督的途径,促进养成积极的公民意识。

4.构建了小学公共生活网络

什么样的公共生活养成什么样的公民意识。根据公民意识培养目标以及学校活动实际,我们将小学生公共生活划分为两个维度――空间维度和内容维度。按照空间维度,学校公共生活分为学校(A城)、班级、家庭、社区四个板块;按照内容维度,分为四个领域:自我成长类、社会交往类、民主参与类、国际理解类。每一位学生在这一网络中作为主体平等参与、自主选择。因为这一网络的构建,学校教师、家长、校工、学生都被卷入,真正成为德育的重要一员。

5.形成了小学公共生活指南

为了保障每一位自主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权利与义务,学校建立了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一般流程。此外,学校还通过《雅园公民手册》的开发与使用,指引学生参与学校、班级以及社区公共生活。

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参与的基本流程:

(二)实践操作成果

1.创设公民意识培养的人文环境,形成整体共育合力

(1)唤醒与激发教师公民教育意识,由此及彼着力学生公民教育

教师的公民教育意识是制约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关键因素。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公民,然后才会是一名称职的公民教育者。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培训、研讨、个案分析、课程渗透与开发等,逐渐转变教师观念、形成公民意识以及公民教育意识。

(2)深度开展家校共育,营造公民教育环境

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共同的责任决定了孩子的培养必须是“家校共育”。学校成立“家长发展学校”,引导家长主动地了解、参与、管理学校公共生活;同时关注家庭公共生活的创设,为家庭环境中的公民意识养成营造良好氛围,真正实现家校共育。

(3)变革后勤管理,开发校工育人功能

学校后勤管理变革常规,挖掘后勤工作中蕴含的丰富公民意识教育资源,为学生创建适宜公民意识养成的公共生活。后勤主动融入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各种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学校清洁维护、安全管理、校产管理、体验厨房生活等等。校工们还走进课堂,走近雅园农场,担任学生的生活老师。还参与学生评价,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2.课堂教学真实转型,促进课堂民主建设

(1)商讨课堂公约,树立平等意识

课堂是学生班级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课堂公约的制定则是为了维护学习、活动或公共秩序的顺利进行,关系着每一位班级成员的公共利益。尽管此前所有的班级都制定了班级公约,但是许多公约的制定由老师控制,更多倾向于学生应遵守的义务,而忽略了其应享有的权利。明晰了症结所在,全校开展了“课堂公约”的制定,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根据各班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堂公约。

(2)深化课堂改革,强化民主意识

学校进行公民教育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新探索,“自主”与“民主”成为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追求。通过师生角色的变化追求师生课堂关系的变化。学生以民主方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以及推选上课“小老师”。最后,学生们站上讲台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学习探究。这种探索不仅仅是课堂形式上的变化,更是课堂价值追求上的变化。

3.创设班级公共岗位,实现班级自主管理

班级是学生校园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班集体中的公共岗位是学生履行义务,行使权力的重要平台。课题研究中,学校鼓励各个班级将“充分享受权利,积极履行义务”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班级管理改革。于是,各个年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主管理。低段的“我是小小志愿者”申报班级岗位,自主管理。中段以成立“班级工作室”促进班级团队管理。高段则通过“班级岗位意向贴”的征集鼓励学生创设各种为班级服务的岗位,岗位按需产生,自主申报、民主竞聘,集体考核。

4.调整虚拟“A”城,校园公民生活体验

学校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虚拟A城,以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A城是一个虚拟的城市,它模拟城市的管理设置各个职能部门。原来的A城定位是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拓展学生活动。在新的课题背景下,A城定位变化为拓展校园公共生活,在实践体验中培养积极公民。

A城自主管理中心,重在为学生创设民主选举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自主活动中心从学生视角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公共生活,让学生在各种自主体验中实践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服务支持中心是由家长、教师组成的大朋友团队对学生的公民体验进行指导,并让A城公民的身份与社区公民的身份实际接轨融合。

三、研究效果

本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提高,表现为:

(一)我与自己――主体意识的强化

在小学阶段,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出发点。此时的主体意识是学生对于自己在公共生活中主体角色的明确认识,对自我依法民主参与公共生活能力的习得,对自身在公共活动中实现的价值有正向判断。

无论是日常的自我管理,还是课堂的自主参与,还是学校活动的主体,学生能意识到“我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外,高段学生开始对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主体角色有了明确认识,并对自身在公共活动中实现的价值逐步有了正向判断。

(二)我与他人――责任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即是通过公共生活实践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学校各个部门、环节所担当的责任,并为学生开辟履行责任的机会,使学生具备履行职责的能力,并将责任感内化为个人品格。

课题通过让学生参与公共岗位的设置、公共岗位的竞选、志愿者服务、公共活动体验等为学生提供为自己、为集体、为他人负责的机会。学生在这些真实的活动体验中,逐渐明白:每个个体都是集体的一员,每个人都对自己、他人和集体承担责任,我们为他人和集体负责的同时也就是对自己负责。近三年,学生自主管理岗位数量逐年上升,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均稳步提升。

(三)我与社会――民主意识的深化

学校公共生活中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公民民主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生活能力的形成,使公民具备基本的参与民主生活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公民课上民主知识的学习,每年一次的A城民主选举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体验,模拟提案的撰写,A城民主议事会的参与、班级民主管理――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民主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我们经常听到“A城是大家的,我有权参与”“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达的权利”“大家举手表决”这样的话语,“少数服从多数”“公平、公正、公开”这些已经成为学生中的热词。A城信箱的建议越来越多,勇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学生越来越多。

(四)我与世界――国际理解意识的萌芽

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即是在学生了解、认可、欣赏本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的态度,让学生学会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

我们在学生公共生活中加入相关的国际理解活动和课程,设立外事中心与国外友好学校及研究机构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丰富多彩的国际周活动,特别的中美合作熊猫研究项目,热情的国际交流互访,精彩的世界各地游学,让学生有很多机会或为向导、或为伙伴、或为使者,去结交不一样的朋友,接触不一样的文化,这让他们开始思考:我们可以为世界做点什么?这就是他们作为世界公民的开始。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生活德育的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重构学校公共生活,改变学生的公民成长环境,搭建公民成长平台,提供各种公民成长活动,确实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公民意识以及公民教育意识,如何深度挖掘家庭、学校、社区三结合模式共同有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学校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