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未来5年继续看好的10本杂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未来5年继续看好的10本杂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在其发行量、盈利模式、内容形态、品牌延伸以及多平台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之后,未来五年之内,下面这些“最被看好的10本杂志”,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成为中国期刊发展的风向标和排头兵。

2006年年底,一本名为《最后的杂志》的书上市,作者David Renard在书中预言:“未来25年内,纸质杂志工业将萎缩到10%。”对于中国杂志来说,现实还不至于那么残酷,仍有一定发展空间。但在瞬息万变的期刊界,未来5年,谁能活得更自信、更有生命力,走得更好更远,却是一个未知数。

以下预测,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文化心理习惯的分析上,我们更想预测的,是一种趋势,一种走向,而非一个单纯的杂志品牌的兴衰。因此,这里选出的未来5年最被看好的十类杂志代表,并不是唯一。

《私人理财》――私人理财类

2006年股市的牛气冲天,券商营业部、银行柜台、基金公司前四处人头攒动。人们迫切希望有专业的私人理财指导。在股市的“抢钱”行情下,在国人潜在的理财需求和巨大的民间资金的刺激下,有关私人理财的杂志,正欣逢盛世。

如果从1996年广州出现国内金融界第一家私人金融部算起,中国的理财行业已经走过了11年。但其表现,却依然像个新兴行业,许多所谓专业的理财师们,其实并不比迷惘的客户们要清醒――这就是中国私人理财市场的现状。2004年1月创刊的《私人理财》,据说是中国第一本生活化实用型的私人理财杂志,与传统的财经杂志相比有很大不同,它所编辑的内容以贴近生活为卖点,交给读者的,不是宏观的财经资讯,而是实用的理财方法和精明的消费方式。

《心理月刊》――心理类

中国目前有超过2600万的抑郁症患者,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大。中国人太需要一种能打开心结,抚慰心灵的杂志了。

《心理月刊》是法国的一本著名杂志,它所倡导的口号是“更好的享受生活”,这个杂志在欧洲备受爱戴,十年涨幅超过289%。“中国用30年的时间承担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变化。只要是一个感知正常的中国人,在这个时代都会感到焦虑。”中国版的《心理月刊》在一期杂志上表达了一个观点:中国人是多么需要一本大众心理学杂志。《心理月刊》的目标读者是都市白领,在围绕着心理学的各种话题外,还有一些时尚类杂志的选题。王晓峰在博客里质疑说:“为什么不在心理学方面更进一步呢,这样的杂志目前没有,但是时尚杂志倒是有一堆。”这对其他心理类杂志倒是个利好消息:市场广大,但对手还没有找着北。

《看电影》――兴趣类

中国电影处境尴尬,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影迷的数量减少。在中国人对盗版碟的宽容前提下,更多的影迷选择在家看影碟而不是去影院,所以尽管影院大多门庭冷落,但有数量庞大的中国的影迷在。未来几年,电影类杂志都是一个颇具潜力的市场。

金马奖前主席王晓祥,在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说,他这几年手边常看的杂志,是《新周刊》和《看电影》,并称后者为“现在内地第一刊”。《看电影》有数量庞大的粉丝,也许并不是因为它有多好看、多专业,而是赢在信息量,几十页满满当当的好莱坞大片、华语电影一手资料,应有尽有。所以,今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如果没有更专业更有营养的电影杂志出现,影迷们就还是要忍受《看电影》小而拥挤的字体和并不方便阅读的排版方式。

《开啦》――人电子杂志

有人将2007年称为“电子杂志元年”,继博客之后,明星个人电子杂志正在成为新时尚。2005年,美国一本名为《Slate》的电子杂志被评为仅次于《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第四大媒体。而在国内,这个媒体才刚刚起步。

杨澜的个人电子杂志《澜》已经推出了二十多期;4月,徐静蕾自己创办的电子杂志《开啦》正式创刊。而陈鲁豫、周笔畅、高圆圆也都纷纷开办自己的电子杂志。徐静蕾的《开啦》,以双周刊的形式推出,不仅有文化娱乐、时尚、人物等板块,还涉及时事政治方面。有人说2007年是个人电子杂志元年,也可能是最后一年,就是说这样的杂志只有这一年的光景,就像博客。

《男人装》――类

《男人装》目前是中国大陆最具意味的杂志。2007年3月,一个半红不黑的女星曾黎遮遮掩掩的“”照出现在《男人装》封面,据说当期杂志大卖,也引来不少粉丝的不满。《男人装》一贯善于拿封面女星怎么脱,脱了多少来做话题。但《男人装》也很了解中国的现实: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与内心的真实欲望的对立与冲突,如何两者兼容,如何让读者舒服地适应?怎么甩掉各种大小包袱,做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养眼杂志――这是未来《男人装》杂志们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国家地理》――人文地理类

自从有了黄金周,“旅游”就成了黄金产业,这股热风,也顺带捎上了杂志。但单纯定位在旅游、“走遍千山万水”的杂志却面临困境。因为这方面,网络和报纸早已抢占先机。而杂志的出路是:看山看水之外,还要看文化。

《中国国家地理》就找准了这样的定位。它并非《美国国家地理》的中文版,所以给出了不同的定位。《新周刊》给予它的评价是:“它抢先一步超越旅游的概念,从大自然中编译出‘中国美’的标准,把一份专业杂志转换成了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中国国家地理》所营造的人文地理的氛围,和几年来精心打造的各种选美中国榜已成品牌,未来几年,想轻易撼动,并不容易。

《故事会》――故事类

无论何时,讲述老百姓最喜爱的精彩故事,都是吸引中国读者的不二法宝。

《故事会》杂志多年的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故事会》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伴随无数人走过童年、少年之后,在今天,依然屹立不倒,算是中国期刊界一个长盛不衰的传奇。

《读者》――励志类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杂志受欢迎的内容,永远是心灵鸡汤和人间悲喜珠来多少年内,这样的杂志都还是主流。

《读者》就是前者。1980年出生的《读者》杂志,在中国期刊发展史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的黄金时代所达到的800万册发行量,至今仍是中国杂志难以逾越的发行空间。她抚摸和慰藉了一代代年轻读者的心灵。一些人离开了《读者》,是因为希望抚摸、希望温馨的读者长大了,希望阅读相对深刻的杂志,但更多的年轻人会成长起来,等待《读者》一类的杂志给予启迪和思考,励志,永远是青春时代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联生活周刊》――文化类

报纸提供资讯,杂志提供观点,但如果有一本杂志,以文化的姿态来讨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把新闻和文化、生活结合,一定会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联生活周刊》是这样的杂志。它有自己明确的读者定位,比如,是这样的知识分子:有大学左右的学历和比较宽的视野。《三联》太强调它的文化气质,也因此有人不喜欢《三联》,认为它总是把一个简单的新闻变成一个相对复杂的文化问题。

但走过十几个年头的《三联》,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模式:用文化方式来思考问题,来审视新闻事件。《三联》的记者报道无论是选题的内容,还是叙述的方式,都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这种个人化的做新闻方式是《三联》极力提倡的。也成为《三联》今后能独树一帜的法宝之一。

《新周刊》――生活趋势类

未来10年,中国社会仍会延续一个风云激荡的进程,在快速的轮转和变化之中,读者需要一种类似观察家和记录者角色的杂志,来给时代演进,社会变迁把脉。

已经走过10年的《新周刊》一直以“观点供应商”的姿态出现,10年里,这本自我定位“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以各种抢眼的概念带来新鲜的撞击,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社会趋势。没有哪本杂志像《新周刊》那样,不断创出最新鲜的概念,在成为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时代的“体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