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处理好四种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处理好四种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程目标来看,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认识层面来看,应在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而从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整体来看,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从学科特点来说,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短期能见效的学科。因此,学生要想获得更高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有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教师则要从真正提升素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语言知识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的塑造和知识视野的开阔等。而这些,教师都应该在高中三年的听说读写语文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规划落实。

要实现高中阶段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最好能够制订一个细致的三年规划,分阶段、有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生语文方面的各种素养加以提升。

长远抓素养,短期(如高三复习阶段)则要抓可增长点。从教学实际来看,个体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大多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阅读较好,而对于表达却不擅长;有的学生形象思维较好,而逻辑思维较弱;有的学生擅长文言文;有的学生则在现代文方面相对较强势……

因此,短期成绩提升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可增长点上。通过对学生某一时段的考试状况分析,测出该生的整体知能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列举出各个学生的可增长点,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从而实现语文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确保基础,突破瓶颈”是培养学生语文高素养的关键。通过对一个有志于得高分的学生的若干次考试分析,教师就能够发现该生在“基础”和“提高”两个层面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其提高的突破口。

基础虽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高三若干轮次的复习,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方面的扫盲与提升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一般而言,随着复习的不断强化,学生在基础方面的问题会逐渐减少,而在不少的提高板块上则会出现发展的瓶颈。考试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到达某一高度后总会出现停滞状态。

比如作文这一块,在一定量的文体训练后,大多数学生会形成一种作文的“定势”,特别是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积累,让他们在考场作文时会相对保守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套路,因而作文的分数在达到与其水平相应的层次后,很难有所提高。相当多的学生,无论训练多少次,其作文总是超不过50分(满分70分);有的则是到了55分就无法超越了。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在如何突破写作的瓶颈方面下工夫,尤其是在大量的格式化训练之后,要让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回归个性化的自由表达状态,如此才能使其在发展等级上获得提升。

再如,对于文言文翻译中一些很难得分的文句,教师可增加一些语法分析方面的训练,让一些有语法基础的学生,借助结构来落实词义。教师最好能制订一个针对高分群体的提分训练方案,对每一个存在提升可能的学生,都开出解决问题的“个性化方子”,通过对症下药,真正实现其素养的提高。当然,这种提高必须是建立在有相当的语文基础之上的。

三、积累与发挥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可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提出的“总目标”的五个方面内容之一。从考试评价的角度来反思积累,其侧重点更多地体现在长期性和基础性两方面,故在相对较长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以基础为核心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技能的积累,是实现其向较好的考试评价结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积累是语文学科取得好的评价结果的前提,而发挥则是体现评价结果的要害之处。考试是一门大学问,特别是不少学霸高手的比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临场发挥的效果。

抓发挥,重点要抓两类学生,一类是基础较好而考不好的学生;另一类是成绩起伏不定的学生。那么,如何在发挥上进行强化?其一是心理层面的问题,教师要密切关注期望值高的学生的考试心理,分析他们在考场情境下的情绪变化与学习动机,然后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并在某一个时间段加以观察调整,让其最终形成稳定专注的考试心态。其二是方法技巧方面的问题,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考试过程,加强应试技巧的个性化指导,包括考试中时间的分配、操作环节的次序、信息获取的效率、思维过程的快慢、答案呈现的繁简等,分析考生在以上各方面表现的优劣,找出他们在考试方法技巧上的不足,再制订符合其个性的改进方案,让其形成良好的考试行为习惯,并在考场实践中加以巩固,最终实现考试方法与技巧的最优化。

四、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做好了以上三点,是不是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顺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现实中往往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班上语文素养最好的学生,高考语文成绩不一定最好。由于考试的偶然性等诸多因素,一枝独秀,难免遭折,愿望落空;而班上一旦形成一个相对集中的语文“高地”,往往能取得群芳争艳的效果。

因此,在平时学习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平衡互补,在座位安排、学习小组的建立等方面,要适当采取长短互补的策略;而在高考复习阶段,如果教师采取“强强结合”的策略,有意识地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教学效果往往会有更好的提升。从心理层面分析,在高考的准备阶段,学生的临战比附心理尤其明显。他们往往在暗自较劲当中,不自觉地分析、研究他人的学习策略与应考策略,并有意识地取人之长、为己所用。那么,教师就要利用好这样的心理,有意识地聚拢班上语文基础相对较优的学生,促成班级高素质群体的形成。比如,在空间区位的安排上、课堂组织建构上,相对集中一些基础好、素质高的学生,通过课堂活动或课后的专题提优等方式,让他们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群体内部的交流,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形成一个稳定的语文磁场,发挥“同伴学习”的优势,以便让更多的个体从群体中脱颖而出。

要将语文素养上升的空间最大化,确实是一个艰难而系统的工程。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研究,从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入手,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探索,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