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南”字本义演变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南”字本义演变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南”在字典里是一个象形字,它在今天的含义只是代表与“北”相对的方位。从“南”的甲骨文来看,它所模拟的形态似乎与方向无关,而更像是某种器物。在一些春秋时期的文献中,通过对“南”的描述,证明了“南”是瓦制的一种打击乐器。同时,“南”也作为一种地方乐曲的统称,被收录在《诗经》中。“南”的本义是如何从乐器、乐曲名称演变为方位词的呢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南;方位;本义

今天的“南”字除了作为姓氏之外,就是作为一个方向词,指南方,与“北”相对,这是现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南”的意义。《说文解字》中对“南”的描述是:南,H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汤可敬先生在《说文解字今释》中对此解释道:草木在南方就会枝繁叶茂,枝茎生长旺盛,生命力蓬勃。《前汉・律历志》中也有云:太阳者,南方。南,任也。也是类似于《说文解字》中的说法,即太阳升起的位置在南方,南方也是草木向着生长的方向,因为太阳的气息能使草木茂盛。然而在众多书籍中发现“南”似乎在最开始所指的并不是一个方向,而是指一种乐器。这就要从“南”字本身的源流开始说起。

“南”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是“”,一些学者认为它上半部分的“”是绳结的形象物,作悬挂的样子;而下半部分的“”则像是钟鼓的形状,也就是说甲骨文的“南”字是模拟绳索系着钟鼓悬挂起来的形象而造。金文“”在甲骨文下半部分“”的基础上添加了“”,人们认为这是棍棒或者鼓槌的象形,表示用棍棒或鼓槌敲击下面被悬挂的乐器。篆文“”基本上延续了金文的写法,笔画由直线转为圆润的曲线。隶书“”在上半部分简化了篆书上的绳结之形“”从而写成了“”。楷书为“南”。我们可以看出,隶书中“南”字的形态已经具有现法的形态了,所以“南”字从古至今的形态变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从中也可以看出,“南”最开始是一种悬挂起来的钟鼓打击乐器。在《礼记・文王世子》中有一句“胥鼓南。”字面意思为名叫胥的人敲打着南,南就是乐器。唐兰的《殷虚文字记》中也有介绍:南是“瓦制之乐器也。字上从,象其饰,下作形,象瓦器倒置之形,其口在下也。”我们可以看出“南”是一种瓦制的、中空并且开口向下的打击乐器。总结出“南”的本义就是一种乐器,虽然材质有所不同,但其形象都是一样,即悬挂起来的、开口向下的乐器,和战国时期的编钟类似,只不过编钟是成组编排的,而南是单独用做乐器的。除了本义之外,在古代的文献中,“南”还有其他的引申义。

“南”在后来又演变为一种地方的曲调,被称为“南音”,可能是一个地方(人们一般认为盛行南乐的地方属于江汉流域)的人经常使用“南”这种乐器演奏,久而久之他们的音乐就成为“南音”。《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两个部分就是这些南音的合集。在一些古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南”和音乐有关的例子。例如在《诗经・小雅・鼓钟》中有一句:“以雅以南,以龠不僭。”意思是:演奏雅乐和南乐的时候,各种声音和谐而不会让人觉得混乱。这里的“南”即用南器演奏的音乐。后代的各朝诗人又用“二南”特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经常用在文学作品中,例如唐代刘禹锡的《酬令狐留守巡内至集贤院见寄》有云:巡内因经九重苑,裁诗又继二南风。

另一个引申义,即“南”表示方位,与“北”相对,在右。这一用法在《诗经》也有所体现。比如《邶风・凯风》云:“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还有《小雅・南有嘉鱼》中的一句:“南有嘉鱼,A然罩罩。”那么“南”是怎样由它的本义――乐器,演变为表示方位的呢?依据“南”的甲骨文形态可以看出,早在殷商时期“南”这种乐器就已经存在了,并为人所使用。在郭沫若先生的《甲骨文字研究》中,对“南”的解释是:由“南”字的形象来分析,我认为这是钟鼓之类的乐器……钟鼓一般都放在南边,故其字遂表示东南之南。就是说“南”是钟鼓类的打击乐器,因为经常摆放在南边,所以就用南来指代南方这个方向。音乐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帝王一般坐北向南,为最尊贵的位置,而乐器就摆在帝王面前。《礼记・郊特牲》中有一段描述道:“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阙,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说明了殷人在祭祀的时候喜欢使用音乐,而且场面也甚是盛大。还有人猜测,南方也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古人崇拜太阳,也就将演奏音乐所用的乐器放在太阳的方向。所以张富祥先生的观点也有一些道理。两人观点的共同之处就是“南”演变为方向都与乐器的摆放位置有关。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南”这种乐器与声音不再流传,而作为指代方向的名词却留了下来,被广泛运用,沿用至今。

我们从“南”字的发展演变来看,它的本义是一种悬挂的打击乐器,后来被人们引申为与音乐有关的名称,并用来特指《诗经》中《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音乐。再后来因为与乐器的摆放位置有关又演变为代表方向的名词。从文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南”的这几个意义在《诗经》中都有所表现,这就说明在春秋时期“南”就已经完成了本义的演变,并最终成为专指方向的名词。

参考文献:

[1]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 [M] 岳麓书社,1997.

[2]葛静云.依据据形索义法探索“南”字本义及其意义的发展 [A] 扬州大学文学院,2015.

[3]段石羽.汉字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M]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