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历史教学思考中谈教育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古希腊、罗马,到西葡英德美,西方人重视什么?――文学、哲学、史学。
重视文学是为了帮助学生看清蒙昧。重视哲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迷茫。重视史学是为了帮助学生鉴往知来。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同学们的未来即将尘埃落定。在很多同学的心目中,中考结束了旧课本,旧知识就进入了回收站,随时进入删除状态。而毕业生的眼里,撕掉这些罪恶的课本,是结束三年折磨最好的宣泄。在孩子们的梦中,雪片状的教科书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了孩子们宣泄心理压力的道具,其中折射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厌学心理,以及对应试教育的强烈抵触。
非常遗憾,中国的教育考试并不重视历史,甚至学校的管理层也并未意识到历史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片面的要求教育质量,而忽视了教育发展规律、淡忘了历史的借鉴作用,让我无比的遗憾。而自己多年研习历史,稍有感悟,与众师者分享。
一、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在读研究生,学习学校管理学的时候,看过一篇剑桥大学的故事:牛顿在钟楼旁的一条长廊中,听到铁环的回声,受此启发产生了测音速的想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研究和学习的对象。这里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精神生活习惯: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渗透生命后的行为素养。不是人文本身,而是人文启蒙理性主义的求真精神。
人文教育的熏陶启迪了心智思维,陶冶了人的艺术情操,激发了人的理性潜力,从而孕育了无数求真务实的大师和诺贝尔人才。
前夕,近代教育家严复曾经在翻译西方著作《天演论》的书中提到:“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力求宣传维新思想,宣传启蒙主义的平等、自由、民主与科学。而中外学者早在百年前遍发现了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而今天我们的教育为何依然不能正视差距,为什么依然不能承认落后,为什么不能尊重规律?这不仅仅是体制的问题,更是教师思想不能摆脱思想的牢笼。
带着这“三问”,我投入了班级管理,勇敢的把自己的班级当作实验田,不强求成绩,而是和孩子们在一起,潜移默化的教与他们如何做人。摆脱成绩冰冷的束缚,多一些温暖的人文关怀。走出学校,知识永远没有人品重要。通过两年的实验,相信他们可以收获快乐,收获自信,收获阳光,收获勇敢、收获正直等品质。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教育工作者复古而创新的做法。
二、东西方古典哲学在班级管理理念中的渗透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尊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不是不作为、不管理,而是尊崇自然规律,等待孩子的成长和醒悟。温州市名校长、教育名家何民同志,曾经多次谈到“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等待孩子的成长,允许孩子犯错。实际上,这就是尊崇自然规律的表现。教育,其实是人的养成。
而真正的无为而治,其实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无为而治之前,班级应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全班都可以严格遵守制度的时候,班主任才可以慢慢退出管理,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这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漫长的过程。
因此,在管理中应多去理解,少些批评。多去引导,少些教育。多去等待,少些焦虑。因此班级气氛其乐融融,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教师自身也可休养生息。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尊崇“仁”。仁者爱人,作为教师,也应该宽以待生,以仁爱之心包容和理解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言行起到榜样的作用。
在教学上,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理念。因此,在学本课堂的实践中,勇于执行同质分组,分类作业,甚至优生免做基础题等核心措施。
3、韩非子,法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以严刑峻法控制百姓的言行。秦朝、隋朝推崇这一做法,但均二世而亡。这给我的启示显而易见,绝不能过分的依靠班规和校规,教师和学生绝不是对立阶级。理应以德治班和以法治班相结合。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施教者自始至终是对其个性的尊重和引导,是小苗成为大树的最佳守护者,而非管理者。
4、古希腊哲学家、物理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那就是天性、习惯和理性。
穿越万里,跨越时空,与孔子一样,东西方教育家不谋而合的在教育中融入了人文主义精神,那就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的心智。
5、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的使命应当是启迪天真出蒙的孩子扣好人生中的第一颗纽扣,进而塑造饶命的敏捷思路和健全人格,而绝不应该用知识奴役他们的头脑,用考试羁绊他们的灵魂。在西方,这是现实。在中国,这是一千多年的梦,至今欲醒而不能醒。
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是否可以创造性的融合东西方思想精髓?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走到了今天。我期待,教育改革能回归人文教育的本真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