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学生一个自主质疑的权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学生一个自主质疑的权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主动探索;提问方式

古往今来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在多年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与个体、个体与集体、群体外向学习等形式的交流,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营造学生乐于探索问题的氛围是前提

我深深体会到,良好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应该是师生探究新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场所。为此我把营造民主、平等、活泼、愉快的求知环境作为前提来抓。从正确对待自己做起,在教学中坚持做到了“三不”,即: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装懂,而是公开表态,弄懂后再讲;遇到讲错的问题不遮丑,大胆承认,当众纠正;遇到与学生意见有分歧的问题,不强制学生服从,允许争议或保留。始终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及师生平等的观念,不训斥学生,不无原则地强求师生的答案必须一致,久而久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便得以形成,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优化。此外,我时常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向权威挑战,向标准答案挑战,让学生敢疑,不能迷信课本与权威,而是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圣贤之言。

二、抓住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是基础

多年的教学,使我明白,学生之间因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引发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在感知矛盾过程中知识和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争论中,恰恰能驱使他们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样,学生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求知的热情。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提问。比如,在上《愚公移山》时,我提出了“愚公笨不笨”的问题。学生明显地分为“笨派”和“不笨派”,大家各执一端,热烈争论。于是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从文章里找根据,以理服人。结果,学生通过愚公“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三个方面论证了愚公不愚,是大智若愚的道理。并指出,说愚公笨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愚公那样的深谋远虑,不像他那样看得远,想得深。

三、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是关键

在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外,我还善于设计一些对启发学生深入理毹课文起关键作用的问题,对学生起示范作用,使他们明白,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才能真正善于学习,并不断取得成效。譬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提出如下问题:①本文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②“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③写人一般正面刻画外貌,本文为什么要写背影?④本文中是什么激起你的感情波澜?这几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上来,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培养了他们深入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智力,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由此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四、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是重点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的时期,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愿意生疑和能够生疑的心理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以引导,那么,培养学生生疑的能力并非很难。为此,在具体教学中,为使学生“有疑”,我时常注重让学生做到敢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如,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中,有的学生发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提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学生们通过思索了解:“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无人关心孔乙己的遭遇,得不到确切的消息,只能估计;而从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形看,他被打折了腿,身无分文,衣不遮寒,食不果腹,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两个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冷漠。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质疑问难,不仅是对旧知识缺陷的挑战,也是新知识产生的萌芽。可以说,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对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的浅薄论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让课堂充满问题,让教育充满生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创新之才!

参考文献:

[1]韩华华主编《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作者简介:韩学功(1969—),男,职称:中教一级,职务: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