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在历史教学中求“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求“异”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逆向性;求“异”;创新
随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法已日益显现出自身的弱点,甚至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毒瘤。那么,如何使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呢?下面咱们谈谈这个话题。
所谓求“异”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求“异”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
高中各科教学或多或少有求“异”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重视不力,教学方法不得体,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求“异”能力的培养。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 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教学,才能 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 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值得肯定的是,历史教学有自己的特 异之处,它的内涵广博精深,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求“异”的外部环境,即它的语言美感情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信息反馈。 历史教学求“异”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 语言。缺乏求“异”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再新的信息也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有如一首不能刺激信 息接受者思考的诗,也绝称不上出色的作品。所以说:“完全没有语言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 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二、双向性求“异”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求“异”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 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 二是: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历史这门 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境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 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三是: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 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的训 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什么高考文科考生有人面对历史材料分析题、问答题总感到棘手,以至很被动?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中缺乏大胆的创造性、求异性,总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常规性的思维框架里。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教师虽然大胆地运用求“异”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求同思维即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求 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功能的 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 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 果。所以说:“人的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不同水平或多层次综合的产物,只有发散度愈高 ,聚合性好,创造水平才会高。”
三、积极的创新性,大胆的开拓性
原因和结果是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普遍形式之一,从广义上说,因果联系仅仅“只是世界性联系的一个极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终极原因”。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 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求“异”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曹冲称象等就充分说明了求“异”的开拓意义。同样,大胆运用求“异”进行学术、 教育科研也会获得可喜的成果。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 者的思考力。”
总而言之,求“异”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