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新时代的陕北秧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新时代的陕北秧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陕北秧歌”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这无疑说明了它的弥足珍贵和急需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时代;陕北秧歌;重要性

当今的陕北秧歌主要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着。最常见的是广场里、街道上逢年过节的庆典演出和人们早晚锻炼时结队成图的随意扭走。这种秧歌秉承了老祖宗创造、起源于古代的劳动、祭祀活动。是以人的流走将天地山川幻化成阴阳变化的各种图形,以祭上苍诸神,祈保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现在能看到的除春节时个别乡村闹秧歌还保留着些许“祭”的味道,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庆典、娱乐和健体。

本文想着重探讨的是陕北秧歌新的呈现形式――舞台表演。有目共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有,许多“下里巴人”的民间表演艺术,五彩缤纷地出现在了“阳春白雪”的殿堂上。各种艺术节和比赛活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频繁举行。陕北秧歌参与这样的活动,就明显地露出了它的不足和弱势。首先是动作的单调:男角最具风格的就是摇头摆臂十字步,顶好踢个“二起脚”“三脚不落地”;女角最出彩的就是模仿已故艺人“六六旦”老师的“闪腰”“颠胸”“水飘步”。构图、调度也陈旧、呆板,基本上是“二龙出水”“ 蛇摆尾”、交叉绕圈“扭蛋蛋”。加之,参加活动的年轻表演者大都表演功力浅薄,综合修养不足,陕北秧歌热烈、鲜活、激情、震撼的特点无法充分得到展现,犹如一锅滚烫的“羊杂碎”放凉了端给人吃,辛辣味消失殆尽,令人生出一种不过瘾和说不清楚的失落。

尽管陕北秧歌还时不时能受邀参加外地的各种艺术活动,也能侥幸地捧回奖杯,但遭受冷落和渐而淘汰出局的征兆,已十分明显。

作为这块土地的文化、文艺人,都应该敢于正视这个事实,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即便是那些曾经非常好的东西,也必须在一种现代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文化结构,现代的价值度量,现代的生活态势中去调适、融合、消化后才能重新得到升华。如何将陕北传统的乡土风格与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地域的文化符号与现代观众的欣赏需求,本土的人文情怀与生命意识、世界意识等紧密的结合,是当前陕北民间舞蹈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

艺术探讨无止境,对事物的认识是要随着时展不断深化的。同志在关于弘扬民族文化的讲话中指出:“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

要传承、弘扬“陕北秧歌”这门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首先要营造宽松的创新大环境,需要这块土地上广大的文化、文艺从业者们、特别是具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以及操作、组织、掌控者们,要勇于改变自己“固化”了的观念,摒弃和突破狭隘的“越是本土越具世界性”的浅薄意识,大胆鼓励编创者,有机吸收各种别样的舞蹈元素,积极主动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他为我用”;其次是一线的编导人员,在吃清弄通陕北秧歌各种独特动作风格的基础上,要潜心研究其他民族民间舞的动态身韵,研究其进退屈伸、离合起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推进的点与线。认真研读艺术理论和舞蹈编创书籍,不怕失败、不畏人言地实践于具体的编排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不惜耗费脑力和体力,持之以恒地寻找、选择、提炼既具传统风格、地域特色又富时代气息、新潮韵律的当代陕北秧歌的“个性”动作,大胆地采用新的编排理念和方式,闯踢出一条“迷踪拳”式的陕北秧歌新的表演路子;再者,就是要培育大批优秀的陕北民间舞蹈爱好者和从业人员。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媒介,抒发人内心情感和精神灵魂的视觉性表演艺术,一瞬间的呈现,需要许多无形的东西做铺垫,外在技术、技巧的扎实掌握自不必说,更主要是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表演者们自身气质、资禀、性情、志趣、思想的高下,是决定所表演作品优劣的关键所在。

“形由内主,体由脑控、魂由心管”。入门于术,而收获于道。肢体动作是术,思想情操是道,唯有得道,艺术才能高远。

雕文先雕心,秀艺先秀身。若要让陕北秧歌破茧化蝶,在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绚丽的百花园中占据一席之地,领导重视、科学管理、真抓实干、加大投资,培养出一批不轻狂、不浮躁、品学兼优的艺术人才,是最最重要的根本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