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途径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途径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高等教育的类型不一样,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各自的特色,高职教育应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实践途径上突出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辟出广阔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本身也体现为多种类型和层次。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为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然而,高等教育的类型不一样,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各自的特色,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只有突出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开辟出广阔的发展道路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1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一界定明确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也为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根据教职成[2011]12号文精神,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树立这样的理念:

1.1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以就业为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他是按照就业岗位的要求设置专业,服务于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教育促进就业,以就业岗位的确定性引导创新。

1.2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以素质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特长

市场变化日益加快,人才的流动性日益加大,这要求高职创新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的职业素质,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能力,更包括职业道德、情感、诚信、志向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毕业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流动。同时,要重视职业技能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全面素质基础上有自己的技能特长,以技能特长去创新,从而保证他们在岗位竞聘和就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优势。

1.3 高职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工学结合,突出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是合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岗位操作训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场所。

2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培养对象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不同类型的高校,因设计原则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高职教育特点,在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考虑到以下原则:

2.1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构成因素选择对创新教育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该模式应该能够反映高职创新教育特色,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合理性和时代性。

2.2体现学生的主导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中的活动规划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一种制度化形式引导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设计。

2.3实现途径的可行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现途径是否可行,决定着该模式的成败。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就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选择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做结合、工学结合、岗位与技能结合等途径,才能构建出科学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4 体系构成的完整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注意体系构成的完整性。要考虑教学做结合、职业技能与创新技能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等。只有构建完整体系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

2.5 校系结合的科学性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有学校和院系相结合。学校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安排;院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两者要有机统一,形成合力才能使创新型人才培养顺利实现。

3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涉及到三大产业各个领域、各种岗位,覆盖了文、理、工、农、管理等所有大类学科,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考虑到各专业的共性,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个性,这样才能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考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较大区别,它是以职业岗位教育和岗位创新为主,以提高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可沿着下图进行思考构建,见图1。

图1 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考

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就业岗位为目标,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岗位技能教育为主线,以创新教育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它既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共性,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个性,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有助于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

3.2 高职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创新教育体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构建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职创新教育体系方案设计的路线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该创新教育体系方案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在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训练和职业创新实务三个层次上加强创新教育,将教、学、做与创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去思考创新及动手去从事专业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工与学结合三个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创新视野更加广阔,最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4 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实践途径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其实践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4.1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和认真推敲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衔接、纵横关系等,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职业能力培养和理论知识传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来设置课程结构。将职业技能培养与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养相结合,融入教学计划并实施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创新人才。

4.2 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不仅要有一种全新的课程设置,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实训、实岗等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建立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创立实验、实习、实训、实岗基地,通过亲身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创新活动的感性认识,引发和激励学生对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

4.3 顺应时展,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高职高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它多是模仿性学习,服从性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个性、兴趣爱好、接受方式等程度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应要求和鼓励教师创新或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案例式、开放式、网络化、数字化等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深入研究兴趣,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欲望。

4.4 围绕高职特点,开展双结合教育

高职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实施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应加强几个方面的双结合教育。创新意识和职业意识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他们熟悉的专业领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改变过去学生只有专业意识没有创新意识的现象;创新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知识,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多重知识储备,改变过去大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不注重创新知识的现象;创新技能和职业技能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使学生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的多重能力,改变过去学生只有专业技能没有创新技能的现象;创新实践和职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重形式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过去学生只进行专业实践不进行创新实践的现象。

4.5搭建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实战

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是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战的重要场所,是对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学校应搭建一个平台,组织、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由团中央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全国高职高专创新作品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实施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学校通过各自主办的科技节、校园“文化节”以及暑期大学生科技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践。

总之,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系统工程。但是,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意识、创新技能教育的融合,才能培养出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3]胡田田 ,王宏臣.高职院校实践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

[4]袁红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5]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6]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

[8]谈松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制度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