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孩子,我懂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我懂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相信没有哪位教师存心想打击学生或伤害学生的自尊,也没有哪位教师刻意想用惩罚、威胁的手段来折磨学生,但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们类似的训斥:“你有没有用心学的?教你这么多次都不会”“不用说了,肯定又是你的错”“说过你多少次了都不改,叫你家长过来”。即使老师是爱学生的,也不免在无意中伤害到学生。

出现这样的情景,不是因为这些教师缺乏爱心,而是他们在恨铁不成钢之余,没注意到自己语言的破坏力。这些教师没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他们缺乏的不是才智,而是沟通的艺术。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实现教育成效的前提,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同步带领法”颇有借鉴之处。

“同步带领法”最初由催眠大师米尔顿・埃瑞克森提出,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后来被借鉴到人际沟通和教育领域。所谓“同步”,就是在某方面与对方达成一致,建立亲和关系,消除抗拒,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在某个事件中,我们不一定赞同学生的行为,但可以接纳他们的情绪感受,肯定其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观点或期望,以此建立亲和关系。所谓“带领”,就是运用当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导当事人,从他们认同或无法否认的问题入手,逐步提出一些超出其原有思维框架的新问题,用问题拓宽他们的思路,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问题,从而将他们带向我们预先明确的方向。同步带领法的运用十分灵活,但不管如何运用,关键是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随时觉察对方的状态,调整提问策略,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一、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埋怨,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

当学生犯错之时,大多数老师总试图说服学生,喋喋不休地批评说教,想要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他愿意承认错误,只不过想早点结束这“里嗦”的谈话,或不想受到惩罚,并非真正对事情有正确的理解。我们的教师只顾着自己“讲道理”,却没有去关注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自然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李中莹在《重塑心灵》中说,讲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注重效果则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在教书育人的问题上,注重成效、关注学生的发展显然比一味的批评说教更为重要。

[案例]事情发生在一个放学的傍晚,由于当天早上语文早读效果不佳,语文科代表很负责任,要求全班放学后留下来读书。放学之后,科代表组织大家读书,同学们心里多少不太情愿,个别同学没当回事。有一个男生半天不把书拿出来,科代表说了他,他反过来骂人。科代表很生气,走到“优秀小组评比”计分栏扣分。这个男生所在小组的组长不高兴了,说“这么多人不读书你不扣分,就扣我们小组的?你爱扣就扣吧,扣2分不够,扣4分吧,最好就扣8分,好彩头啊”,接着还扔书砸东西。

语文科代表委屈得哭了,在几个同学的陪同下来到我的办公室,经同学的描述,我大概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但我还需要找另外一位当事人了解情况,于是,我安慰了她几句就让她先回家了。

第二天,我找到那位小组组长,说:“昨天的事情我大概了解了,你当时很生气对吧?”她说:“是啊,我觉得很不公平啊,也有其他人没读书,她不扣分,就扣我们小组的分。”我说:“你是一个很负责的组长,也很有集体荣誉观念,不想你们小组被扣分。首先,科代表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男生的身上,也许没看到其他人,或者其他人的行为没有他过分。另外,你自己也是化学科代表,你带读的时候能保证每时每刻都观察到全班40位同学吗?我也很看不惯不公平的事情,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警察抓小偷也不可能把全天下的小偷都抓到,只能是看到哪个抓哪个而已。”她点了点头。我问:“你现在还生气吗?”她说:“没有了,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说:“嗯,下次遇到问题知道怎么处理了吧?”她是一个聪明懂事的女孩,只是有时候比较冲动。

接着我找了语文科代表,说:“我知道你昨天很难过,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没事了。”我问:“怎么没事了?”她天真地笑着说:“不知道,过了一个晚上就不难过了。”我说:“那很好,你很大量,而且昨天的事情我看到了你很负责任,要继续做好科代表工作哦。”她还是很天真地笑着说:“我会的。”这么单纯的孩子,我很欣赏她。

处理学生的矛盾,有时候不一定非得搞清楚谁对谁错,接纳双方的情绪,让大家都了解问题的所在,解开彼此的心结,避免下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就可以了。有效比有道理更重要。

二、针对学生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师生沟通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学生不一定愿意遵循老师的引导,除非师生之间具有适恰的、一致的步伐。当学生处于情绪动荡的状态时,很难听进别人的话。教师要先处理好学生的情绪,再给予合适的引导。

[案例]那是《概率》测验的讲评课,这个单元比较简单,大家都考得很不错,120分的试卷,全班平均104分。可惜我的数学科代表,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的男生,一不小心就排到了班级中间的位置了。

下课之后,我还在讲台上跟一些同学讨论试题,这位数学科代表,一米八几的男生走到我面前,流着眼泪说:“老师,我考得这么差,我不做科代表了。”从他的语气里,我感觉到他明显在说气话。

学生有情绪的时候不宜解决问题,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现在心情不好,跟我来办公室,我们聊聊天。”

到了办公室,我说:“搬个凳子坐下来,你这么高,我抬头看着你很辛苦。”我让他坐在我旁边,让他感觉我们是平等的,可以坦诚交流。

我对他说:“我知道你觉得自己考得不好,心里很难过。”

他说:“我没考好,班里的同学就取笑我,说我作为科代表竟然考这么差。另外,从小我爸爸就对我要求很高,一旦我表现不佳,他就会骂我。”

我很高兴他把问题向我和盘托出。我说:“同学们取笑你是因为他们嫉妒你啊,你平时成绩这么好,好不容易才有一次没进前几名,还不抓紧机会笑话你?而且这次考试也不是你考得不好,而是试题简单,大家都发挥太好了,你有点粗心大意才落后的。”

他说:“还有,班里一些班干部都不做事情,大家有什么事老是找我。”

我说:“你当时自荐做科代表时,我看得出来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一个勇于挑战自己的人。大家有事都找你,已经证明你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是有能力的,能帮大家解决问题。”

他的表情明显好看多了,还露出了一丝微笑。

我问他:“那你还愿意继续当我的科代表吗?我很需要你的帮忙的。”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说:“好的,老师。”

学生情绪不好是正常不过的事,这时他最希望的是别人的安慰和肯定。把他的情绪安抚好了,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太多大道理。

三、理解和共鸣,给出指导意见

当学生迷茫困惑之时,如果知道自己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自然会感到深深的安慰。我们能给予的最大帮助,是告诉他/她,我们不仅理解他/她的感受,还能给他/她一点建议。

[案例]晚上八点多,我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气冲冲地对我说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在“拍拖”,然后打了她一顿。他还问我平时几点上课,几点放学,他要杜绝女儿与那个男生交往,并希望我和他女儿好好谈一下。

第二天中午午休的时候,时间比较充裕,我找了这位女生过来聊天。我问她:“昨晚发生什么事情了?”她还没说两句眼泪就开始往下淌,一边哭一边跟我说了事情的经过。我一边递纸巾给她一边听她诉说。她提到,在家里每当有事情需要和父母交流时,话刚到喉咙就说不出口了,因为她父母总是说她不懂事,经常拿她和哥哥比较,还翻她的东西,偷看她的日记。

我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你有感情也是正常的,你觉得你父母不了解你,对吗?”

“我知道我爸妈的性格,我不想跟他们多说。”她委屈地说。

“从你父亲和我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很紧张你,不然的话不会为了你多次给我打电话。他们不想你受到任何伤害,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你,你能感受到这些吗?”

“我知道他们关心我,但我不喜欢他们教育我的方法,我是怎么样也不会‘分手’的。”

我知道她是一个倔强的孩子,只能慢慢开导。我说:“你能低调处理你的感情吗?现在你父母打了你,翻看你的东西,伤害了你。但你过早的感情经历也让他们担忧、焦虑,这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她虽说“不愿意”,但还是坚持认为在这个家没有人理解她。这个问题我一时半刻无法扭转,或许只有在为某个事情所触动时,她才会改变想法。现在我只能给她明确两个要求:第一,两个人的交往要注意尺度,不要让家长整天担忧;第二,不要影响学习。她对我的话没怎么上心。最后,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段话,便问她:“你知道水是从上往下流的,那有没有可能由下往上走呢?”

她说:“不可能。”

我跟她说:“有一个办法可以,就是水变成水蒸气就可以升上天空了。人不可能轻易改变身边的环境或身边的人,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才能得到升华,你不可能改变你爸妈的性格,你只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你生活的现状。”

这些话她有感觉了。她问:“那我该怎么做?”

我说:“你要继续跟你父母矛盾、恶化下去,还是想让你父母放心,少唠叨你呢?”

“那肯定是后者啦。”她说。

我接着说:“那你只有好好读书,同时与同学交往时保持应有的距离,让你爸妈看到你的勤勉与克制,他们自然放心啦。”她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如何以更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教育学生而又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如何接纳他们的情感并做出积极的回应,这些都是师生沟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步带领,先与学生感同身受,让学生知道“我懂你的心”,才能引导学生看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教练式语言模式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2010TJK19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明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