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杨桥寻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杨桥寻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口南宋古井,八百年来迎送着日出日落,如今却沦落在几乎被人遗忘了的上海小街一隅。路人行色匆匆,车辆川流不息,谁也没在意这口古井的存在。它究竟藏匿在何处呢?

答案是绿杨桥。

申城桃浦地区,春光村五队李家浜上有座远近闻名的百年“洛阳桥”,从市中心美丽园开出的62路公交车终点站就是绿杨桥,桥就坐落于车站西面真南路桃苑路口。传说古绿杨桥始建于南宋年间,后坍圮,公元1768年重修,旧时,桥之两岸植杨树数十株,后人沿称“绿杨桥”。

二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座由数条花岗石板构成的平板石桥再次修葺一新。作为文物保护,桥侧凿有阴文“洛阳桥”三字,石桥中央有活络石板一块,行人踏上桥板就会发出“乒、乓”响声,据说从前夜深人静,若有人从桥上经过进村,村口守夜人就会警觉,有防盗功能。

清代、民国年间此桥通向当时的绿杨桥钱姓村庄。本地居民、我友钱元龄先生告诉我:绿杨桥钱姓是吴越国钱王后裔,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嘉定三屠,其祖先钱王第二十三世孙、怀桥公夫妻二人乘一小船,由太仓避难到绿杨桥时已近日落黄昏。其妻洗碗时不慎碗落河底,二人皆感 “天留我也”,于是上岸定居,后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乾隆进士钱大昕曾二次来洛阳桥通谱,皆从此桥上走进村庄。如今我由钱家后人引导,在一处小院里寻见清代六角古井一口,内有清水一泓。此地厅堂老屋毁于日寇炮火,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旧时桃浦一带水井很多,李家浜以西地下水位高,掘地三尺必见水,水质土味重;此井在浜东,地下水脉深,挖到2至3米方见泉水,水质上佳。以前村里有规矩,井栏上不准任何人当凳坐,如被老人看见,一顿臭骂是免不了的,井边要保持洁净,不准洗秽物。如今,虽然那口宋井已经废弃,但每到除夕,钱家后人还是按旧俗行祀井、拜井、封井之礼。饮水思源,古井之泉养育了几代人,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和快乐。

绿杨桥往东行约二里地,有座老上海南宋白塔矗立在敦煌路口,亦称“韩塔”,又称“厂头白塔”。塔身三层,六角砖结构,东面有一如意形的空洞,里面宽大,可以放灯在内,奇巧空灵饶有古趣。白塔曾在清代数次重修,如今再次重修一新。

传说此塔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蕲王韩世忠驻兵扬州以下江南各海防时,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此地乃中军头营所在,故名“厂头”。境内桃树浦河纵贯东北,古代时两岸遍植桃树,故名“桃浦”。明清时,厂头古镇街市、宅第、庙宇、园林林立,曾经有过它的繁荣,晚清民国年间古镇衰落,但旧街、老屋、古树、石桥、池塘、残塔尚存……韩世忠当年为堵金兵北撤,于厂头一线昼夜巡警并筑南北二塔,以当航标。南塔在今长征乡灯塔村,现已无迹可寻,二塔旧称对渡塔。

绿杨桥、白塔、长浜附近的农民在开河挖泥时,常常挖到一种外形粗拙修长的陶制器物,名叫“韩瓶”。它是一种流行于南宋和元朝时期的陶瓶。韩世忠曾用这种陶瓶装上酒,犒赏三军,因而得名。后民间广泛用来贮存酒类。韩瓶虽是陶土所制,但在制作过程中却加入了适量的沙,既增强了韩瓶的坚固性,又降低了陶土的吸水性,使韩瓶更适合做盛水器皿。韩瓶的发现对当时的文化、军民的生活习性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今绿杨桥居民挖到韩瓶,原泥不去,插花清供聊有雅趣。

暮色苍茫的冬日黄昏,我再次造访绿杨桥,走近古井,轻抚着灰褐色的花岗石井栏,犹如轻抚着斑斑驳驳的历史和时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