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与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与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今高职教育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创新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于相关专业如何构建课程体系和如何进行典型课程开发两个环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依靠开发典型课程来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并建立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长效机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HGJXHB211112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20-02

随着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水平和素质要求的日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是创新教学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标准是以技能型人才为衡量核心的,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就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区域的主要工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相关专业如何构建课程体系以及如何进行典型课程开发两个重要环节。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开发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之一,是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

一、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问题

工学结合具有导向式模式特点,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非常适应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校企合作[1]这种形式。学校以顺应市场用人要求来注重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以目标工厂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标准来创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地点不限于教室内的板书及媒体形式,可向工厂车间等实地实践场所进行导向转化。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育可以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更有机、更实际的契合。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按照企业单位相关的情况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相应课程。

近些年,高职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最突出的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和市场人才需求存在较大距离,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学校一味的去盲目培养,而没能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压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问题就是不科学、不合理的设置课程。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环节,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高校一味的去研讨“2+1”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理念,却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也就是说课程模式还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固定的老套课程模块,忽略实际问题而去空谈人才培养模式,犹如纸上谈兵,没有内涵;其次,高校的第二大通病就是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只是体现在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课程实践实习,或者组织学生到相应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等这些方面,导致课堂的理论课程过于抽象,而校外实践又过于主观盲目,造成理论知识与校外实践两者之间的接续衔接存在彼此独立、断档问题,缺乏整体优化、统筹安排的思想;第三,职业教育的共性绝大多数都是实际岗位职业性课程几乎无能力开设,而无需开设的旧课程又因人设课,无法砍掉。课程的理论内容多,知识陈旧,拖沓冗长,缺少客观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缺乏与相似工种、工作之间的触类旁通;最后,不能人性化的去设置课程,不能较好的反应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机制,大班授课,教学手段单一不灵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上述这些课程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全面、均衡地提升。为加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的建设力度,对存在问题进行更好的整改,应该注重工学结合的导向性和导向性课程的实践开发。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性的工学结合课程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主要通过相关的“工作过程”来实现。工学结合课程在内容方面的安排必须参照“工作过程”来指导知识体系的秩序化和逻辑化,即以“工作过程”作导向[2],把主观陈述性的知识理论与客观过程性的知识理论相整合[3],把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也就是说在课程内容构建上不仅要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知识,还要呈现理论性及经验性常识。而且要保证:第一,理论性、经验性知识是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编排并串联组织起来的;第二,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和当时的工作情景直接相关。

工学结合课程可以凭借“工作过程”概念较强的课程作平台,来构建灵活并开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4]。工学结合课程要体现学生这一核心主体,按照每位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分组,来达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实践共同体的关系这一目的。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不仅学习了工作知识并适应了工作环境,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工作经验这一本质目的,从而达到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工学结合课程,进而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种职业的无缝衔接的本质目标。

三、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1.典型产品选定

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适应生物技术方向生产、研究、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拥有成熟生物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该专业选定发酵型饮料作为产品典型来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2.生产过程与工作知识分析

依据生物技术企业所提供的该饮料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任务,工作任务可分为预备、原料预处理、糖化操作、菌种制备、发酵、后处理几个主要环节。以下按照啤酒的生产工艺为例说明典型产品课程的开发。

(1)准备。掌握企业的文化内涵,了解企业的背景概况,熟知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市场占有水平;认真学习该产品的法律法规,学习企业的厂规厂纪;组织专人进行安全生产常识教育;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工厂工艺的相关纪律。

(2)原料预处理。大麦原料的除杂;分级筛分;制麦;粉碎;生产辅料的添加。使学员熟练掌握预处理工艺的设备工具的使用原理和安全操作规程。

(3)糖化。粉碎大麦芽蒸煮;酒花添加。使学员熟练掌握原料加水比的计算和巴伐利亚安全糖化法的操作规程。

(4)制备菌种。酵母原菌逐级扩配;种子罐控制;活性干酵母使用。使学员熟练掌握菌种扩配的成熟标准。

(5)发酵。将扩配好的种子与糖化醪混合;调整好各项指标参数;前发酵控制,主发酵控制,后发酵控制。使学员充分掌握发酵各环节的温度、PH、通氧量的控制标准。

(6)后处理。发酵成熟醪过滤;澄清醪热处理,冷处理,检测,灌装。

3.编制典型产品课程教学方案

表1 典型产品课程教学方案

4.工学结合课程实施

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教授型“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共同设置,最好是编写教材。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学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生产安全;课程的理论部分由“双师型”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践部分由企业技术人员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工作情况的评价相结合;职业资格等级取证情况也将计入成绩。

5.评价工学结合课程效果

(1)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励。学生明确课程目标,通过体验生产过程,体验劳动成果,达到了提升技能熟练程度的目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专业能力得以增强。教师在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到相关工厂企业的实地考察与参观,丰富了实践方面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

(3)学生对专业方向及职业情况得以理解。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后,使学生的学习与今后工作相结合,学生毕业就能在生产岗位顶岗,学生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工学结合课程来承载,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依靠校企双方协作来实现,依靠校企双方共同构建课程并完成教材开发[5]。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要以相应行业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要求为基准,工学结合课程效果评价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工学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左家奇.试论校企合作意蕴下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2]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

[3]陶再平.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