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活动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活动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开设探究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具体讲,教师可以按照创设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交流反思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64-02

[作者简介]黄华,男,广西平果人,百色市平果县太平镇中心小学校长,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明确将“实践与综合运用”纳入数学课程中。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大都取消数学综合探究活动课,即使有的教师偶尔开设,也是浅尝辄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更应该重视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将数学问题蕴藏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在情境中寻找并提炼数学问题。在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为了情境而情境,将问题与情境分离,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二者的联系。

(一)明确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在活动中,情境应该是能够承载数学问题的任务环境。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可以恰当、清晰地承载数学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将会在整个课程开展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数学目标确定课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进行预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合适的数学问题放置于活动情境中,变抽象的教学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

(二)寻找问题情境创设的契合点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候,必须考虑情境是不是学生熟悉的,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是否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候要寻找到最佳契合点。

1.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要清楚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以及可以达到的学业水平,这同样适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将问题情境设于学生现实水平之上,不能过度高于已有水平。换句话讲,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高于学生的数学现实水平,又要来源于数学现实水平,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好的问题情境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枯燥的抽象知识,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把生活实际与问题情境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使其获得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

3.把握数学知识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知识之间联系紧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候,首先要考虑它们的内在联系,更要充分利用内在联系,让情境中的问题呈现出一个系统的网络。

(三)确定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

教师在确定问题情境后,还必须有合适的呈现方式。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具有差异,所以在确定呈现方式时候,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如教师可为低年级的学生设置故事性强的情境来培养其探究的兴趣,可为高年级的学生设置启发性强的情境来培养其开放的数学思维……

二、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教师在确定好问题情境后,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容。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以情境中的问题形式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需求入手,了解学生感兴趣或者有疑惑的问题。总的来讲,合适的探究内容应该具有明显的问题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生成。

(一)选择形象、直观的学习内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特点,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在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来讲,教师应该把教材中的知识采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设计具体内容时,教师应该增加一些让学生自己操作的活动,比如,在涉及几何知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探究活动,来获取直观的知识,进一步上升至抽象的数学思维。

(二)选择迁移性强、学习方法相似的学习内容

迁移性主要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教师应该考虑数学知识的迁移性,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师设计探究内容时可以创造性地编排教材,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掌握新知识。这种迁移性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他们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

除了迁移性强的知识外,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学习方法相似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探究。这样既可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熟练学习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增加其数学学习兴趣。

(三)选择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内容

很多数学知识都具有规律,小学数学尤其明显。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有一定规律的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规律能够很快被他们自己内化,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更有效。比如,等差数列、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等内容都可以出现在探究活动中。简单的等差数列的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能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选择开放性的学习内容

探究活动本身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开放性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这类学习内容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新思维。当今社会已逐步进入多元化时代,教师权威逐渐消减,教学的特点呈现出开放性。尽管大多数学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解决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具有开放性思维的学生,避免使他们陷入单一式的封闭思维。

三、开展动手实践活动

在设计好问题情境、选择好合适的学习内容后,就需要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是这个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己动手操作,展开活动。

(一)开展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

数学探究活动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的有效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学生在亲自操作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进行试验、观察、判断,这要比教师公布答案或在教科书中寻找答案更有意义。

(二)开展合作性的探究活动

好的探究活动应该是有大量学生参与进去的学习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呈现需要合作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有方向,让他们在合作中探究知识、学习知识。合作性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团队精神。合作性探究活动可以是两三人的合作,也可以是一个小组的合作。

四、交流与反思

在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教师要组织每个探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成功或失败的体会,展示各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互补,提高合作意识。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各小组回顾活动,反思问题,总结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找到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