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设计思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设计思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就目前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提出一些想法和见解。具体阐述了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编写的要求和原则,论证了其在编写过程中应遵循的交际性、科学性、文化性、特征性和趣味性原则及在教学中应遵循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分析认为,在教材设计上,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应采用主副课文结合、词汇语法相融的思路,使学生能迅速将课文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知识。这有助于推动汉语的流通与中华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级精读教程;《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教材编写;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84-0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进一步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型分类也更加详细、科学,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就是在全面培养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目标下逐步划分和建立起来的。其中,精读课担负着培养留学生综合汉语能力的重任,精读教学的好坏,对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教师能否教好、留学生能否学好精读课又与精读教材内容的选取是否合理、编写是否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试图在分析整理对外汉语精读教材发展轨迹的基础上,以陈灼等编写的《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下文简称《桥梁》)为对象,解读其编写原则和设计思路,并根据个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获取的信息,就精读教材的若干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始于1950年东欧留学生来华。最初的教材是为了满足教学亟需而编写的散篇教材,采用对话体式,语法现象用英语和俄语加注。第一部印制成书的教材是邓懿编写、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教材都固步在《汉语教科书》确定的语法框架内,而且由于时代的特殊性,选择的课文普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教材有《基础汉语》和《汉语课本》。

总体来说,在上述时期,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还并未形成系统,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本身,都处于一种摸索和实验状态,与之相适应的是教材种类少、形式单一、内容过于政治化、过于追求语法现象的解释,而忽略了对外国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留学生只是掌握了听、说、读、写某一方面的技能,综合的语言和言语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提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世界想要了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势头越来越猛烈。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呈现出国别多元的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教材种类开始多样化,代表性教材有刘询等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鲁健骥等编写的《初级汉语课本》。

进入90年代,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空前繁荣,甚至平均每月都有十几种教材面世。教材的编写特征表现为逐渐跳出了以结构为纲的思路,重视语用,强调交际,在单一语言教学中加入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中华文化的介绍。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教材是陈灼等编写的《桥梁》。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促使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诞生和建设,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迎来一个高峰。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中外人士日益增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这些研究又有力地推动了对外汉语教材的改革与创新。“高峰期”内出版的教材主要有鲁健骥主编的《初级汉语课本》、李晓琪主编的《博雅汉语》、李禄兴主编的《发展汉语》(初级、中级、高级)。

从最初对外汉语教材的单一,到现在大力关注教材的创新与发展,在近60年的摸索和建设中,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开发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逐步形成了关注教学语法和交际能力的特色。下文将主要依据《桥梁》这部代表性教材来分析研究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的编写与总体设计,并关注在此过程中的局限及改进。

二、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编写原则、设计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得如火如荼,具体到教材方面,一是留学生的层次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复杂,这就对教材的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对外汉语的学科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行了汉语水平考试,这些都为教材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完善中,新型的、适应留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开始慢慢出现。

《桥梁》是为汉语专业二年级的外国学生编写的,是中级汉语的主干精读课所使用的教材,也可供学完了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并已掌握2500个左右词汇的其他专业留学生学习使用。该书的编写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教材编写框架,而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实用性,选材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众多外国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师的好评。因此,本文选择以其为参考对象,来解读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思路。

(一)编写原则

作为一本教材的总纲领,编写原则应该是科学、严谨、能够体现教材特色的。就编写原则,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研究,例如李泉将不同类型的教材普遍适用的原则划分为目标原则、特色原则、时代原则、语体原则、文化原则、趣味原则、实用原则等十项原则。而就中级精读教材来说,编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交际性原则

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培养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际。一本能让留学生想学、会学的精读教材,在编写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陈旧的话题、过于书面的语言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并不能带给学生实用的交际价值。而这种耗费时间、精力的解释往往收效甚微。

要让教材具有实用交际价值,首先,语料选取就应当在真实存在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以往的教材大多是以文学作品为媒介来进行语言教学,其中一些作品甚至已经远离现代生活。这类割裂了选文与现实生活之间联系的教材,即使词汇、语法部分编写到位,也会导致外国学生学会了书面知识而不会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情况。随之,留学生便会有“为什么要学”的疑问,从而减弱甚至失去学习汉语的兴趣。其次,选文、生词及例句都应该关注到语言风格上的交际性。过多的书面语会影响留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用语,但并不是口语越多就越好,时间、地域的差异,都会影响留学生对口语的理解。因此,教材选文中的语言最好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级精读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桥梁》选文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综合了功能、文化项目,围绕职业、教育、经济、家庭、道德、文化、法律、交通、健康、环境10个题材进行编写,语言生动,贴近生活。例如,《桥梁》上册中《我的第二故乡》,内容上写一个“老外”在上海的生活、爱情及工作,是一篇能引起留学生兴趣的文章。语言上,“尽孝道”、“妻管严”、“丈母娘疼女婿”、“掏腰包”等生活化的词汇,则能让留学生在现实交际中充分使用并理解。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并不在乎课文是否为名家名作,而关注的是教材能否帮助他们有效地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有关调查显示,无论是在本国学习汉语还是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虽然有纯粹是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乃至宗教、哲学感兴趣的,但准备日后从事国际贸易类商务活动的人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后者对于课本的交际实用性要求更高,希望可以通过短期学习而迅速掌握可以在现实交际中使用的汉语。

当然,现行教材中还是存在一些课文是讲述中国历史现象的。在当前新事物、新词汇、新用法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这些反映历史现象的文章与当今现实不可能相符。还有一些文章中书面语使用过多,这对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很不利。例如,《桥梁》上册中的《公文包丢失以后》,就是一篇令外国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的课文,究其原因是文章里的书面语和法律术语出现过多。再如,下册中的《孔乙己》是一篇典型的中国式文章,且年代久远,要真正学懂课文,就必须能解读出文章语句深层的含义,而对外国学生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类似这样的课文,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把字面下隐藏的深层含义挖出来,解释给学生,学生则要百般努力地去体会和领悟,而大多数时候,这种教学收效甚微。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必须要落实到教材编写的各个环节。从外部来看,中级处于初级和高级的衔接阶段,教材的编写既要保证留学生所学内容与之前的不脱节、不重复,又要保证为以后的学习打牢基础。从内部来讲,选文及生词、语法要科学合理,要能适应留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选文安排难易有别,循序渐进;要控制非常用词严重超纲的情况;注释要简洁明确;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只有内外都循序渐进,保证科学性原则,教材才能切合留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更好地为教师教、学生学服务。

《桥梁》上、下两册,从选文内容、选文长短及文中生词的难易安排等方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上册中的课文,内容大多倾向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或小故事,如《话说“面的” 》、《热爱绿色》、《买彩票》等;选文长度逐课增加;每课生词量控制在43~82个。下册中的选文内容相对较广泛,包括科普性质的《地球的主人》、《我无怨无悔》等,文化性质的《中国人的姓与名》、《重读》等,名家作品《孔乙己》、《雷雨》等;每课的生词数量控制在47~104个。

相较于之前,尽管目前的中级精读教材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进,但根据平时作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中级精读教材的编写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每课的内容分量过重。每课安排的项目和数量大致如下:正课文一篇,字数1500~2000字不等;正课文生词约43~104个;词语搭配与扩展约7~11个;语法例释,约7~9项;副课文三篇,包括阅读课文、会话课文、听力课文,每篇字数大约在1000字左右;副课文生词约5~8个;此外,还有练习。这些种类繁多的项目中,包含词类的活用、近义词辨析、语境及语体色彩分析。这么多的内容,教师必须在六个课时内完成,或者三周教完两课,结果便是课堂上教师拼命赶进度,学生拼命做笔记,两者都处于疲于应付的境地。因此,新型中级精读教材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把课堂主体交回给教师和留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

3.文化性原则

文化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完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是不存在的,不涉及文化的对外汉语教材更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两种方式来解读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编写的文化原则:首先,文化相对于外国学生而言,包括国别的不同,汉语水平的不同,母语背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目的的不同。在编写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留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汉语学习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自身需要。其次,文化相对于汉语本身而言,意义非凡。注重文化内涵是选取语料时应格外关注的问题,语料中不仅要包含与留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还要包含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如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科技、哲学等。使外国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语言技能之后,进一步了解学习中国特有的、常用的语用文化。举例来说,《桥梁》上册中的《话说“面的”》一文采用大篇幅的对话形式,在口语化的轻松氛围中让留学生了解了中国早期的出租行业。《在那遥远的地方》通过记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故事,使学生对西部民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加入多媒体手段,介绍给留学生更多的民歌种类,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一定会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下册中《中国人的姓与名》一文对中国人传统的姓氏来源、取名方式作了介绍,并对比了一些城乡姓名,这类课文对留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还能满足他们对中国姓氏文化的好奇心。《陕北姑娘》、《重读》则是在浓厚的地域色彩中,带领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日渐受到重视,编写者有意识地增大了教材中文化知识的容量。而这又产生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本好的教材应该反映中华文化的哪些方面;编写哪些背景知识,才能反映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特色,才有助于语言学习。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

4.特征性原则

特色是一部教材的价值所在,如果从体例到风格,再到选文内容都跟以往的教材差不多,那么这种重复将不利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开发,更不利于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有的编写合理,能较好地培养留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如《桥梁》;有的注重重点词语和语言点的讲解,如《发展汉语》;有的以文化为纲,如《博雅汉语》。总之,只有突出一部教材的特色,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5.趣味性原则

教材的趣味性是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原则。语言学教材若只是生硬死板地追求词汇、语法,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必然会减弱。因此,把握趣味性原则也是中级精读教材编写中的重点之一。趣味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容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丰富自然。同时,也要避免选用一些毫无意义的笑话和粗俗的词语来刻意营造趣味。毕竟,教材的生动性、口语化不是语言的陋俗化。

《桥梁》一书很好地体现了趣味性原则,特别是每课练习中的交际训练,不仅内容生动活泼,而且呈现的方式新颖独特。例如,讨论、借助词语任意表达、语言游戏、猜汉字、看图说话等,这种轻松自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主导的情况,让留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进而轻松主动地接受语言及文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汉语的学习,入门相对比较容易,但随着词汇增多、句式变难、语境更复杂,加之民族习惯、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会听到留学生抱怨汉语越学越难。怎样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克服进入中级阶段所遇到的困难,一直是教材编写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桥梁》在总体设计上颇有新意,考虑到中级精读教材是初级和高级之间的过渡,对留学生进行下一步深造有着关键性影响。

第一,结构安排。《桥梁》分上、下两册,每册15课,采用一篇主课文和三篇副课文配套学习的结构。每课由主课文、主课文生词、词语搭配与扩展、语法例释、副课文、练习共六部分构成。要求六个课时上完一课,若课文较长,可以三周完成两课的教学工作。

第二,采用主课文与副课文配套学习的方法。每一篇主课文后有阅读、会话、听力副课文各一篇,以此围绕教材所限定的功能及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课文内容紧紧结合留学生生活,新鲜有趣,题材广泛:社会生活方面,如《住宅电话——现代生活的宠物》;婚姻爱情方面,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人际交往方面,如《醉人的春夜》;民族风情方面,如《重读》;自然科学方面,如《地球的主人》;环境保护方面,如《热爱绿色》等。选文的语言规范、生动、实用,例如,“为了了解中国,了解上海,我已经骑坏了一辆自行车。上海的主要街道,我已了如指掌。我敢说,我是‘老外’中最熟悉上海道路的人。”“中国年轻小夫妻之间,流行‘妻管严’,我看我也得了这种‘病’。”(《我的第二故乡》)类似这样的句子,会让外国学生在哈哈一笑之后,轻松主动地学习并运用。

《桥梁》上、下两册选文的长度也是经过精心编排的,编写者尤其关注逐渐增加课文的长度和难度:上册课文长度约为1500~1700字,下册约为1800~2000字。副课文的选取考虑到了和主课文的联系,是对主课文的补充,供学生课外阅读。尽量重复出现主课文后的生词,以便留学生复习记忆,避免非常用、超纲词的过多出现。

第三,词汇及语法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丙级词汇和语法为主,并根据选文内容,使用一定比例的丁级词,甚至是大纲以外的词和语法现象。这样的处理方式灵活、合理,从基本要求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此,使教材不会因词汇和语法的局限而失去原本的风格。

第四,教材中每课“词语搭配与扩展”这一项目的设计,正是考虑到刚刚结束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虽然掌握了汉语的基本句型,但对句式内部隐藏的语义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对于词语的不同义项具有的不同语法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搭配,还不能完全区分清楚。因此,编写时设计这样的项目,是针对中级学习者的不足,很有实用价值。

第五,练习是检测留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手段。课后的练习设计突出体现了重复使用已学内容,以此掌握语言技能,提高交际能力的目标。编写者独具匠心地将练习类型设计为以下三类:理解记忆性的、半记忆半交际性的、纯交际性的。《桥梁》一书练习量足、涉及面广、方式多样,练习各部分互相关联、融会贯通,避免了只涉及某一种项目的情况。特别是最后一部分“看一看,说一说,写一写”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插画,以趣味性的设计激发留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久,但发展形势却日益突起,到目前,有非常多的学校已经或正在从事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教材编写的水平,对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研究了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特别是中级精读教材的发展历史,以《桥梁》为对象探究了中级精读教材的编写思路及总体设计。不可否认的是,在这部极具代表性的教材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选文的时代性不够突出,仍有早期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介绍,这显然不符合当前的现实;有些课内词汇量过多,教师不得不在词汇讲解的环节耗费大量时间,而收效并不明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等。但总体来讲,《桥梁》这部教材还是因为其新颖独特的编写方式得到了众多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的认可,相信它会成为一座真正的“桥梁”,在基础汉语和高级汉语之间,起到非常好的过渡与沟通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灼.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李泉.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

[5]杨金华.关于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的思考[J].汉语学习,1999,(4).

[6]沙平.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1).

[7]韩明.对外汉语中级精读教材编写刍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