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睦·团圆·平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卖汤圆,卖汤圆, 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我国民歌《卖汤圆》
高大的朱红漆的一扇大门“吱”的一声打开了,宽敞的院内一个精致的小石磨在转动,流出琼浆玉液般的浆液。一双红色的漆筷从热腾腾的锅中夹出一粒晶莹欲滴的元宵。“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欢度春节的笑容还在人们的嘴角眉梢流连,元宵节又接踵而至。这则熟悉的汤圆广告,将中华民族美满祥和的传统气氛诠释得淋漓尽致。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由于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信奉佛教的明帝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从这些千古流传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元宵节文化的丰富内涵,而像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燃灯放焰、出门赏月等节俗不仅没有在岁月中流逝,反而历久弥新,有些更是花样翻新。现在的元宵节常有一些短信问候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离合聚散。”“今宵月儿圆又圆,想你的心甜啊甜,佳节自有佳人伴,元宵夜唯君叫我最思念。” 元宵夜注入了现代人的感受,也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
元宵节正逢月圆之夜,圆在中国文化中意味着和美、包容、平等、圆满,象征着团结。吃元宵的这个风俗,是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全球华人保留下来的。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及各类果料,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圆之意。开始元宵称为“汤圆”,因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以象征团圆吉利之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汤圆最初只在元宵节上市供应,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
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嗓子在喊:“元――宵”,便觉得“元宵”两字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的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称“汤圆”或“粉果”。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俗话说得好,好汤圆是磨出来的。汤圆要越软滑越好吃,这对糯米原料很讲究,一般要选黏性特强的品种。加工工艺上也有讲究,要用“水磨粉”,就是说,把糯米粒用水泡过后,连水带米一起上磨(像磨豆浆那样),而且最好用石磨磨(正如文章开头的那则广告里描述的那样)。磨成的粉用纱布袋吊起来沥干,可以冷藏三四天,然后再用来制作汤圆。
在老辈人的传统里,只有在正月十五这天,吃过元宵以后才算是完整地过了这个年。这顿元宵吃上了,年也就过了,心里也就踏实了。元宵的甜甜蜜蜜,团团圆圆,就如同一个完美的句号,点缀在这“倒春寒”的正月里。于是,春运高峰又开始考验起了长途汽车、铁路、航空的载流量。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而那些外来务工者的朋友,则要背起行囊,暂别家乡,奔向大大小小的城市,开始了新一年的人生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