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迷失在斯德哥尔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迷失在斯德哥尔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亚洲当代戏剧季演出/小剧场话剧《父亲》

演出团体:上海戏剧学院导演艺术工作室

演出时间:2007年11月27日-28日

演出地点:戏剧沙龙(安福路288号3F)

白色的三面封闭建筑犹如巨大的铁笼,演员在有限的空间里烦乱踱步,营造出极度纷乱惊惶的气氛,阶梯型的观众席将观众置于像罗马斗兽场一样的境地去观看这发生于笼中的撕斗――两性间的残酷对峙,夫妻间的鲜血淋漓,人性被层层肢解,让你无所遁形。于是,当承载着阿道尔夫上尉的白色棺材缓缓升起时,我看见很多人眼中径直坠落的泪水……

《父亲》讲述的是一个信奉“父权至上”的上尉与他在家庭中渴望话语权并倾注所有心力要得到这份权力的妻子二十年的婚姻生活。他们彼此折磨、相互较量,直至上尉被一步步逼向疯癫的深渊――男和女,父权与女权,随着矛盾的一步步深化,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时这场斗争也揭示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夫妻之间,谁对子女的命运拥有决定权?在两性的冲突和“斗争”中,谁又会从最终的结果中获益?!

“它可能不是作家最出色的作品,但肯定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剧作!”

瑞典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奥斯卡尔・雷维廷曾经这样评论斯特林堡的《父亲》。或许有些人认为这部戏太沉重、太憋闷,以至于使先进社会中人们浮躁脆弱的神经不堪其重,但不可否认的,这的确是一部传世经典。狭窄局促的舞台空间里,演员只能重复着简单的动作,但是刀一般犀利的台词却径直刺痛着每个人的心。

整部戏的舞台呈现没有采用任何具有北欧风情的装饰性元素,但是剧作家散发出的带有斯德哥尔摩特有的海洋气息还是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最能代表斯特林堡成熟时期创作气质的戏剧。

深雪

在斯特林堡的创作中对于女性的厌恶和敌视是出了名的。或许是在早年丧母、遭受继母虐待的那个晚上,趴在窗边、舔着牛奶瓶残汁的小斯特林堡就埋下了仇恨女人的种子。这种情绪犹如斯德哥尔摩漫天纷扬的大雪深深地烙印在他冰冷俊秀的文字作品中――在《父亲》里,上尉没有去表现军人应有的气概,而是处处受制于人,在女性面前失败得一塌糊涂,斯特林堡对该剧的处理确有经典剧作“行笔经济”的特色,从一开始写到上尉被哄穿上紧身衣到最终时刻,均一气呵成。我不知道带有朴素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斯特林堡为什么始终对女性无法释怀,或者因为童年的遭遇,或者因为爱情的悲剧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使他陷入癫狂的状态而浑然不知。但是,就一部戏剧本身来说,斯特林堡的确已经做到了极致,将“父权”如何在女性的压迫下一步步分崩瓦解最终走向毁灭剖析得触目惊心。他一字一字地挖掘内心深处的忏悔与痛苦,愤怒与无奈,每一字都直指人们的心灵,使很多人在演出结束后还久久无法成言。

海洋

斯德哥尔摩是一个被岛屿和海洋覆盖的城市,波罗的海的波涛终年拍打着狭长的海港。如同海洋时而温情时而澎湃的特质一样,斯特林堡的《父亲》在节奏上一波三折,充斥着海风腥咸的气息。

当家庭中仅存的温情在“较量”中逐渐褪去,身为“一家之主”的上尉看似掌握了家庭的决定权,但对生活感到失望的罗拉,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为了得到女儿命运的决定权,不惜使出各种伎俩,将上尉引入自己设置的精神陷阱,使上尉痛苦不堪:难道女儿是别人的吗?女儿到底是谁的呢?他在疑惑的困境中挣扎,身边的人处处与他作对,家中的每一个女人,包括奶妈在内,都不曾向他伸出援手。最终,上尉被一步步逼向疯癫的深渊。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但它同时又给了这段二十几年单调沉闷的婚姻生活致命的一击,于是在决定女儿前途时,男女对家庭话语权的争夺、冲突达到了顶点……

冗长的台词背后是斯特林堡对人世间的虚伪、欺诈进行的猛烈抨击和辛辣讽刺,在无情得近乎冷酷的调子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世界的怜悯,一种海潮般暗涌的悲伤。当海风习习,梦仍未醒,或者斯特林堡也不想醒,他依然安静地沉睡在自己的世界中与一代代观众同眠。

峰顶

斯德哥尔摩拥有美丽的山脉和清澈的天空。居于峰顶的人们崇尚着自由、个性和解放。于是各种思想、信仰的撞击在这里更加激烈。如同《父亲》中神学与科学、自由与传统等等各种信仰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的一再交锋,最终引燃了悲剧的导火索。

在斯特林堡的作品中,“个性”是一种信仰,也是他创作中贯穿的母题。如同其志同道合的好友尼采在发疯前致斯特林堡的一封信中谈到:“个性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等于零。”同样是他们的朋友,评论家勃兰兑斯说:“无数个没有个性的人加在一起还是等于零。这种天才论以大众为死敌,毫无沟通的可能。”

斯特林堡正是一个太有个性而使世人难以理解的“人民公敌”。尽管如此,斯特林堡如是说:“我是瑞典高山顶最炽烈的火焰。”那种压抑、愤怒得快要爆炸的气息一直荡漾在他身体内部。所以他一直孤傲地站在峰顶,冷眼旁观人间烟火,享受着百年寂静。

挽歌

应该说《父亲》是带有剧作家自传体色彩的一部戏剧,剧中所体现出的阿道尔夫上校的一切情绪几乎都可以在斯特林堡的生平中嗅到似曾相识的味道。毫无疑问,这是一曲人生的挽歌,或许也是剧作家写给自己的。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问自己,谁还在读斯特林堡?他对尘世心灵的挖掘,让我们无法回避这个孤独灵魂的存在,因为那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可是忙碌的世界里,谁还在乎自己心灵的皈依?当我们穿越图书馆长长的书架,在落满灰尘的最底层发现了一本书,我们会想到这灰尘覆盖的是一个曾经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人的灵魂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有理由感谢导演,感谢所有从事戏剧创作工作的人们,是你们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天堂与地狱或许都已在现实兑现,而梦境已远,或许以后的某天,我在某一个时刻会想起《父亲》,想起斯特林堡,想到博尔赫斯的一句话:“那人比别人高出一头,在芸芸众生中行走。”于是,陷入一种迷失,在十九世纪的斯德哥尔摩

斯特林堡(A. August Strindberg)与《父亲》(Fadren)

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剧作家、小说家、政论家。主要戏剧作品有《一个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父亲》、《到大马士革去》、《死的舞蹈》等。其作品强调内在的心理活动,剧情紧凑,结构简单,人物集中,语言丰富,被称作“心理自然主义戏剧”。

《父亲》是斯特林堡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品。上尉阿道尔夫与妻子罗拉结婚二十年,彼此间为了家庭的统治权而战,罗拉甚至编造女儿并非阿道尔夫亲生的谎言以制止阿道尔夫将女儿送往寄宿制学校。阿道尔夫在罗拉的谎言与羞辱之下,精神逐渐面临崩溃,走向死亡。

斯特林堡的许多作品大多有自己生活的影子,他自己也曾言道:“我的一生对我来说常常似乎是像一个剧本那样设计出来的,所以我自己受苦,同时也描写别人受苦。”他的童年在贫困卑微的家庭中度过,因生活困顿流落法、德、意等国,流离失所的生活令他的内心悲凉难言。“生是地狱,死是天堂。”他曾用这样的话诅咒世界。

斯特林堡要求舞台布景真实自然,全面展现人物的生活环境,但不能流于繁琐。他的大部分戏剧适合于小剧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