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代瓷器上的龙纹装饰(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接上期)

(三)正德时期龙纹瓷器

正德时期龙纹瓷器器型主要有尊、出戟尊、碗、盘等;品种有青花、青花黄绿彩、白釉绿彩等;龙纹有双龙、五龙、云龙、翼龙、行龙等;主要器物有青花应龙纹出戟尊、青花穿花龙纹尊、青花穿花龙纹盘、青花云龙纹盘、青花海水龙纹盘、青花海水龙纹碗、青花穿花龙纹碗、青花应龙纹盘、青花黄绿彩龙纹碗、绿彩龙纹盘等。

青花应龙纹出戟尊,故宫博物院收藏(图1),高21.7cm,口径14.8cm,足径10.5cm。应龙是正德时期青花瓷器中较为常见的纹饰,但在尊上出现甚少。此尊在颈、腹、足部上绘有应龙,上两段龙为张口,眉发上立,双角,双翅展开,双足四爪,身有鳞,背及身下出鳍。足上龙纹与之不同的是龙为闭口。

青花穿花龙纹尊,故宫博物院收藏(图2),高11.7cm,口径15.7cm,足径8.4cm。尊的颈、腹及里口均饰龙纹,龙闭口,上下有须,双角,发略向后飘,在双角的另一侧。身细长,五爪呈轮形,肘毛向一方或两方飘动,身有鳞,背有鳍,胸背出飘带。总体上讲,与成化、弘治时期龙纹相似。出戟龙纹花觚,穿花龙纹尊(渣斗),色深浅不同,造型不同。

青花穿花龙纹盘,故宫博物院收藏(图3),高4cm,口径19.8cm,足径12.8cm。盘内外壁画双龙穿花,龙闭口,双龙呈不同姿态,明代龙纹以五龙、九龙画不同姿态的较为常见,而双龙画成不一样的却很少见。盘里龙纹与内外壁的龙纹不同,龙张口,吐舌,特征与成化、弘治时期的龙纹基本相同。龙身上所画的鳞较规整,呈网格状。龙纹以外画满缠枝莲花。

青花云龙纹盘,故宫博物院收藏(图4),高4.2cm,口径20.9cm,足径12.7cm。盘的纹饰布局与明初洪武时期的较为相似,盘里为品字形排列的三朵云纹,朵云的画法与洪武时期略有不同,洪武时期的朵云边有留白,上下两层大小分明;正德朵云的画法不留白边,上下两层大小分别不大。盘外饰双龙赶珠,龙具有正德时期的特点,龙闭口,特别的是龙发较长,向后飘动。

青花海水龙纹盘,故宫博物院收藏(图5),高5cm,口径23.7cm,足径15.5cm。盘以浅蓝色绘海水,上绘龙纹。盘外龙首发长而后飘,盘里心龙发上飘。龙的姿态与成化、弘治时期相似。

青花应龙纹盘,故宫博物院收藏(图6),高4.2cm,口径21.5cm,足径12.2cm。盘内外饰应龙赶珠纹,龙闭口,头部特征与同期龙纹相同,双翼,无腿爪,身下有鳍。应龙见于古代神化,相传大禹治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之流入大海。《楚辞》云:“问海应龙,何画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存?”

正德时期青花龙纹碗有多种造型,有深腹式,敞口,下部有的渐收为瘦底,有的下部饱满,是正德时期较为多见的器形,此器形宣德时期已经出现;常见的碗多为高于足大小相近,口径约为高的两倍。

青花海水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收藏(图7),高9.7cm,口径16.3cm,足径5.3cm。深式碗,装饰方法为明初以来常用的装饰方法,以海水为地,上绘几条姿态各异的龙纹。

青花穿花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收藏(图8),高9.8cm,口径15.8cm,足径9.3cm。深式碗,所绘龙纹须较长,发飘向双角的一侧,穿行于花卉之中。

青花穿花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收藏(图9),高7.2cm,口径18.7cm,足径7.6cm。常见碗式,龙的特征与前述龙纹相似,唯肘毛较长。碗里心的龙为张口。

青花穿花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收藏(图10),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常见碗式,碗外画双龙穿行于花间,龙口大张,身体翻卷,肘毛较长,龙鳞似网格状。内壁无纹,里心绘龙一条。

青花穿花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收藏(图11),高9.1cm,口径23.2cm,足径9.3cm。常见碗式,比前一件碗口微撇,式稍浅。所绘龙纹与之相同。内壁绘有不同姿态的双龙,中心绘龙一条。

青花红绿彩龙纹碗,故宫博物院收藏(图12)。高9.1cm,口径16cm,足径6.2cm。以青花、红、绿彩绘云龙、海水纹。

青花黄绿彩龙纹碗,私人收藏(图13),碗口径16cm。通体以钴蓝为地,黄彩画龙纹,绿色饰龙的眼、发、肘毛等。龙的特征与青花龙纹相似。

绿彩龙纹碗,私人收藏(图14),碗口径18.6cm。采用先刻划纹饰轮廓,后上绿彩的方法,与成化时期同类装饰的器物完全相同。发在双角的两边。

从总体上看,正德时期的龙纹,有张口与闭口之分,与成化、弘治时期相比,变化不大,从龙的形态、基本特征及与其他纹饰的组合相差无几。但也有细微差别,如成化的龙纹,眼眉立起者多,而正德时期有的眉毛立起,有的则不见立眉。正德时期有些龙的胡须、肘毛较长,发也较长且在双角的一侧者多。有的龙纹鳍较大,龙的画法上有的已变化,采用勾线平涂方法。翼龙是正德时期出现较多的纹饰,龙张口,有须,不甚明显,发有的上飘,有的分向两边,张翼,胸背有出飘带者,也有颈出飘带者,前爪四趾,有肘毛,后无爪,有鱼样鳍。尾尖有装饰。

总之,明代中期的龙纹从画法到形态都有定式,画法一般是先勾出纹饰轮廓,再填色,龙的细部描绘认真,头、眉、眼、嘴、齿、舌、须、发、角、肘毛、四肢、爪、鳞、鳍等具备。头扁长形,眉毛多立起,以成化时期较为普遍;眼睛多采用圆圈中点睛的画法;口有张闭两种,张口龙多露齿、吐舌;须,上唇有须两根飘动,下唇须一缕飘动,有的须一边卷起;龙发多绘成上飘或后飘式,双角呈鹿角状,或在龙发两边,或在一侧,肘毛根数不等,或一丛随风飘动或两边卷起,四肢多呈不同姿态,龙爪有四爪、五爪之分,应龙、螭龙为三爪,趾尖的甲已不分明,龙鳞多采用线绘或刻划,有的似网格状,成化时期龙鳞有留白的画法,鳍背上的呈尖状,腹下的似鱼鳍;龙的形态行走龙最多,头尾方向相反,也有首尾同向者,有可称为回首龙。行龙多与云、海水、火珠纹组合,表现龙于天地之间,呼风唤雨的威严;舞龙,呈多种不同姿态,出现环绕式,即龙的前体绕成环状,多种形态的龙常与海水组合,表现龙翻江倒海的气势,龙还与缠枝花、莲池搭配,表现龙自然温和的一面;立龙,多出现于盘碗的里心,有两种形式:一种头上尾下式,另一种头下尾上扬式,与永乐宣德时期龙纹相比,龙少了几分凶猛,而面向较为和善。龙的种类除一般龙以外,还有夔龙、螭龙纹。夔龙继承明初形式,双翼,两肢,花形尾。螭龙头圆,身无鳞。

明中期龙纹上承永宣,下迄嘉万,构成明代官窑瓷器的主导纹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