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实验,多为学生想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验,多为学生想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课离不开实验活动,学生喜欢科学课的原因之一,也正是科学课上有许多有趣的实验。科学实验除了提供学生需自助可获得的知识外,还提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培养了自身的科学思维的能力。但有时学生头脑中固有的思维影响了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成效。科学教师也应该考虑在实验中如何面对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的缺陷,让实验的教育真正起到实效。下面就两节课,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谁是观察主体

【课堂回放】有位教师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先引导学生领悟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后,为了引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设计了两个实验引导学生的思考:

①拿出一块保鲜膜向学生提出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学生答:可以揉、可以拍、可以吹……

②不借助任何物件,用人体发声,怎么发?学生答:吹、拍、扣、喊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来猜测推论: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了几秒钟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磨擦、敲击、碰撞而产生的,很明显,这不是答案的所在,尔后,这位老师又要求学生来做敲音叉的实验,想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但学生的答案依旧是由敲击而产生声音。

【思考焦点】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始终转不到我们所说的“正题”上来呢?

【一己之见】先谈谈学生头脑中想些什么?教师在刚做完了小试验就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大问题,学生认为就是因为自己的动作才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所以他们提出是由自己的搓、拍来发出声音。其实老师问物体发出声音的现象是什么,要求的是对发音物体进行观察,主体是物体,而学生答的却是自己怎样使物体发声,观察的主体是自己。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产生了歧义。

怎样解决呢?首先,教师应这样提醒学生:你听到声音了吗?从哪儿传出来的?那个物体有什么现象?相信学生会从教师的言语中找到观察的主体目标,仔细研究会发现物体在自己停止动作后,还有声音存在,并且伴有不同幅度的振动,振动越大速度越快,声音越强,振动越小速度越慢,声音越弱。

再次,导入课选择的两个实验要再考虑。教者在此选择的材料能出音,但不能体现较强的直观现象方便学生观察,如用保鲜膜实验,现象很难捕捉。这是因为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这个知识点处于真空状态,对细微的现象难以观察和判断。这里设计的实验应该先是由学生易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如用敲鼓的方法,学生能直接观察到鼓面在振动,从而得出本课的初步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设计有轻微现象产生如用保鲜膜实验,再到很难感觉现象发生如利用空气发音的实验方案这样一个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设计的缺陷也会对学生的固有经验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无论是引导性的实验,还是验证性的实验,教师都应该提供好明确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打破头脑中定位自己为观察主体的固定思维。

二、以谁为参照物

【课堂回放】一位教师教学《照镜子》一课,在提到镜子成像的特点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用镜子照照自己,看看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镜子中的像是假的,意思是虚像。除这个答案外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特点。这时教师帮着总结:镜子中的像与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怎么相反呢?学生摸不着头脑,眼睛直盯着老师。教师也善解人意,继续提示大家跟着自己一起做:对着镜子眨眨自己左边的眼睛,并说:看,镜子中的像眨的是右眼。有些学生是明白,但大部分更糊涂了,怎么人与像之间是反的呢?我眨的是左眼,镜子中的“我”也是“左”眼啊。

教师为了更能说清问题,便拿出一个画有箭头的纸说,现在我把这张纸平行放在镜子前,看看箭头所指的方向与镜中的像的方向一样吗?教师见学生没反应,直接得出结论是相反的。学生也只好顺着说是相反的,其实心里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说是相反的呢?

【思考焦点】为什么孩子的思想总是转不过“弯”。

【一己之见】先来认识学生的错觉观念,在人与镜中的人像眨眨左眼时,学生都是以自己为参照物,以自己为中心,与自己为同一侧的都认为同方向,即人在眨左眼时,镜中像也同样眨学生的左侧的眼睛,所以学生认为镜中的像同样是眨左眼,实验显现的现象没有冲击力,完全没有说服力,所以学生头脑中的这个“弯”没有转过来。

如何改变头脑中转不过来的“弯”?通过用有箭头的纸也可以来实现。关键是摆放的方向、位置。讲课中老师把箭头与镜面平行放置改为箭头朝向镜面,垂直放置于镜面上,那么,观察到的镜中的箭头像自然会指向外,与实物形成“针锋相对”的局面。用学生的眼光一看,自然实物与像的方向中相反的了,从而得出镜中的像与物体方向是相反的这一结论。

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留下的思考却在延续,如果我们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当前的现象学生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那么在课的设计上就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了。如果我们自己将实验方法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考虑,找一找一下子能让学生直观看到现象的实验方法,减少弯路,学生会更明白,这样在此基础上才更有兴趣探究更深的内容。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宜陵中心小学)

责编 / 臧耀民